2017-07-24 22:42:46江淮网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纪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核心战略、首要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成效明显。

  政策扶持激发创新动力

  创新环境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的速度和质量。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我市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推进驻淮高校院所政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意见》等20多项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特别是今年初,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40条”政策,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淮安市聚力产业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淮安市20条政策”,构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性政策体系,极大激发了园区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我市瞄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目标,稳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成立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引进江苏佰腾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专利服务机构,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能力成效进一步提升。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十八大以来,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2016年达到52%;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大幅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6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其中2016年达到4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高出2012年0.7个百分点;累计申请专利超过5万件、获得授权2.5万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比重从2012年的15.9%跃升到2016年的23.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1.31件,上升至2016年的3.42件,增长161%。

  体制改革彰显创新活力

  江苏凡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底获拨2015年度江苏省省级创新券20多万元,可以说是雪中送炭,极大地解决了当时研发经费紧缺,创新动力不足的局面。如今,江苏凡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研发绿色环保产品为宗旨,与行业专家及各大院校实行全方位合作,成立了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几十项自有专利,并多次承担省市科技、产业项目,成为了江苏省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单位、行业首家实行“碳足迹”认证的企业,同时,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参与了行业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对于处于创始之初的企业来说,想要搞科研,经费永远是头等难题。许多企业尽管有创新需求,但创新成本太高,并且在没有取得市场营收前,很难获得充足的研发资金。对此,针对我市企业科研资金的“创新券”制度,成为企业迈过创新发展门槛的“助力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全国地级市首创性开展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建设、首创性开展科技政策辅导队行动,在全省首家开展引进机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2013年以来,借鉴兄弟城市做法,结合本地特色,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累计为1500多家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1.02亿元;2014年以来,根据市级科技计划经费非常有限(5000多万元/年)这一情况,我市整合优化科技计划体系,科技计划立项数量从每年500多项压缩到200多项,“撒胡椒面”、“小而散”的局面进一步改观,“集中力量办大事”进一步显现。

  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科技助理“挂帮促”服务品牌打造、科技政策轮训活动、科技政策辅导队专项行动等为主要手段,面向广大企业开展政策辅导,支持企业采取不同方式开展科技创新,全市累计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02家,建设企业“两站三中心”9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90%,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载体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在淮安清城创意谷里,记者看到有贯穿东西的一条街,拥有创意咖啡厅、银行、餐厅、酒吧等各种设施,满足园区创业青年的休闲需求。“这儿的咖啡价格和普通咖啡店差别并不大。”裘佳润说。对于他们这些年轻的创业者来说,办公场所、水电费、办公设施,都是前期的硬投入,没有启动资金,一切都是空谈,许多有好点子的项目也因为没有资金而胎死腹中,但清城创意谷却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这里,咖啡店成了怀抱梦想的年轻人们的集结地,众多草根创业者和投资人在这里一拍即合,资本和技术喜结连理,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兴企业。

  据悉,清城创意谷目前有五大创业服务平台:知识平台、社交平台、金融平台、人才平台和服务平台。包括创业学院、定期培训和开设创业课程。企业建成后,还为其提供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财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助力企业高速成长。作为淮安清城创意谷的当家人,郑健力表示:预计到2020年,以驻场孵化或虚拟孵化的形式,清城创意谷将集聚“白领”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连续创业者、海外创业者等各类科技创业者超过近万人,资金规模将超过2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打造科技型园区载体平台作为集聚创新资源的主要抓手,总投资80亿元的淮安智慧谷一期建成运行,中科院水生所、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30余家高校院所来淮落户建立研发机构。创成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4个、国家众创空间(星创天地)5个。

  协同创新继续发展后劲

  2016年,我市制定出台《淮安市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管理办法》,组织筹建食品产业、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来淮设立分中心;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王爱勤研究员的科研成果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团队在淮设立的新能源材料研究院孵化项目获得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行业国赛第三名……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表明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协同创新,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创新正成为科学跨越发展的主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作为提升淮安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快推进驻淮高校院所以及引进机构政产学研合作,全市建立校企联盟累计达750家。我市一方面积极推进驻淮高校院所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稳步加强引进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的管理,制定了引进评估规程和绩效评价办法,逐步实现引进科研机构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的转变。同时,我市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着力点,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出台了“1+15”人才政策体系,每年设立3000万元“淮上英才”创投资金,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取得显著成绩。连续第四年获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现国家“万人计划”项目零突破;引进国家“千人计划”超过百名,人才高地逐步形成。(记者 左文东 通讯员 朱小柱)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