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2 15:29:34江淮网热:

淮安涟水:以政策杠杆撬动生态农业做强做优

  日前,记者在涟水麻垛朵朵食用菌产业园恒温菇房看到,自动化蒸汽杀菌系统正对刚采摘下的鲍菇进行除菌,该项目采用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年销售额可达2亿元,带动周边30余户大棚种植食用菌,亩均效益约2万元,成为当地的生态富民项目。

  “富民的关键在农村,产业富民的发展重点也在农村。”涟水县委书记王向红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聚焦富民十九条”,以政策杠杆撬动生态农业产业做强、基地做大、质态做优。

  做强产业 拉长价值链

  在南集镇千亩瓜蒌园里,村民们正在为瓜蒌打药除草,进行田间管理。“瓜蒌种植风险小,市场行情好,瓜蒌皮、瓜蒌根作为中药材可以入药,瓜蒌籽通过深加工有保健功能,亩均效益可达5000元。”副镇长王波告诉记者,瓜蒌种植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带动300多户低收入户脱贫。

  涟水县围绕优质稻米、花卉苗木、畜禽养殖、设施化蔬菜等主导产业,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和中高端攀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68.6%。目前,该县初步形成了以唐集、石湖为核心的优质稻米,以红窑、涟城为核心的设施蔬菜,以保滩、五港为核心的花卉苗木,以南集、黄营为核心的生猪健康养殖,以高沟、成集为核心的家禽生态养殖的主导产业板块,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

  与此同时,该县加快实施总投资均超10亿元的今世缘粮食循环产业园、农产品物流园集散中心等农业龙头项目,带动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式发展,打响“苏美”酱醋、“今麦郎”面粉、“圆绿”捆蹄等农业品牌,推动“涟水产品”向“涟水品牌”转变。

  做大基地 打好转型牌

  在红窑镇延寿芦笋种植基地,工人们将刚采摘的新鲜芦笋捆扎、切根、包装,随后运往南京等地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合作社理事长郑标告诉记者,基地已吸纳了100多人就近就业,大多是留守妇女、返乡农民工。“哪怕是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芦笋包装工作,每月都能收入1500多元,如果是采收芦笋,每月至少3000多元。”

  据介绍,芦笋常年平均价格每斤4元左右,亩均效益近1.1万元,成为涟水县的富民产业。在基地带动示范下,全县芦笋种植面积近5000亩,跃升为全省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

  涟水县通过整村推进、土地置换等方式,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以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创”为统领,建成县级农业园区26个,变生产和资源要素“散聚”为“集聚”,逐步将园区空间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使之成为承接资本、特色产业转移集聚的高地。

  9月18日,陈师中草药基地的第15个项目——千亩赤芍园顺利签约。陈师镇党委书记左鹏兴奋地告诉记者,通过对5个村的农村庄台集中连片整治,平整出1.8万亩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中医药养生小镇,金银花、瓜蒌等10多个中药材种植项目已经落户。在涟水,黄营乡薄壳山核桃、石湖镇花蔬林果等主导产业基地强势崛起,成为富民壮村的新引擎。

  做优质态 下好生态棋

  大东镇瓦滩村主打“绿色牌”,统筹田园景观、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村党总支书记刘泽春介绍,去年4月份以来,已接待了近120批来自上海等地的团队,旅游收入240余万元,带动当地群众销售草鸡蛋、菜籽油、玉米面等农副产品达150万元以上。

  涟水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培育了一大批以生态农业为底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融合农业生产、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等要素,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通过把田园变成公园、农产品变成商品,做活了农旅融合这篇大文章。目前,已成功打造了红窑生态旅游区和苏淮生态园2个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红窑镇夏楼村金鸡坨生态农庄、涟水百花园内古淮驿站生态餐厅都将于国庆节开门纳客。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激发农业活力。保滩镇厉渡村银果叶家庭农场内绿意盎然,游览步道纵横交错,各类标识牌整齐划一,成为市民周末休闲好去处。“现在,农场新上了前景更好的食用菌项目,我们将以银果叶农场为核心,拓展科普、民宿等新业态,将厉渡村打造成‘美丽乡村’样板村。”厉渡村党总支书记齐云洋对记者说。(记者 刘华 通讯员 李卫兵 孙国柱)​​​​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