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 13:22:20江淮网热:

追溯甲骨文的研究 这两位淮安人功勋卓著

  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消息,我国申报的甲骨文已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淮安地方文史专家刘怀玉介绍,我国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著《铁云藏龟》为清末著名小说家、《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字铁云,号老残)所著,而“甲骨四堂”之首的罗振玉(号雪堂)则是刘鹗的亲家兼好友。这两位淮安人为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础,为甲骨文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最终获得世界认可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淮安对这两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以及对他们遗存的保护,也在不遗余力地进行。

追溯甲骨文的研究 这两位淮安人功勋卓著

  ◎刘鹗:

  《铁云藏龟》是甲骨文研究的开路先锋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刘怀玉告诉记者,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之前是没有甲骨文这个说法的。当时,金石学家(以古代青铜器和碑石刻文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王懿荣在一味叫做“龙骨”(甲骨)的中药上发现了类似于文字的刻纹,意识到这些奇异的线条与青铜器上面的金文有些相似,于是决定深入研究,并向外界先后共收购了1500余片甲骨。可惜的是,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王懿荣自杀殉国。

  之后,刘鹗买下了王懿荣遗留的1000余片甲骨,又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收购,最后总共收集5000余片甲骨,成为早期出土甲骨的著名收藏家,对甲骨资料的搜集和保存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第一个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还识辨了40多个字。

  刘鹗以《老残游记》名垂青史,还在水利、数学、医术、音律、开矿等方面多有建树,精于考古,喜好金石、碑帖、字画及善本书籍。“在多种互不相关甚至南辕北辙的学问上都有相当的成就,尤其为甲骨文的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刘怀玉说。1903年,刘鹗从搜集到的甲骨卜辞中精选墨拓了1058片,以石印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共6册)。刘怀玉说,刘鹗最早积极宣传和推广甲骨文,引起了世人对古文字的关注,让更多的人来研究甲骨文。《铁云藏龟》被后人评价为“研究甲骨文字的开路先锋”,使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在书斋里观赏的古董,变为可以研究的珍贵史料,由此扩大了甲骨文的流传范围,推动了甲骨文研究的不断深入。

追溯甲骨文的研究 这两位淮安人功勋卓著

  ◎罗振玉:

  “甲骨四堂”之首 甲骨学的先导者

  在对甲骨文的研究上,刘鹗在《铁云藏龟》之后没有集中全力,但在他的影响下,罗振玉创造出了更高的成就。刘怀玉介绍,罗振玉字叔蕴,号雪堂,是晚清国学大师,敦煌学奠基人、近代档案学创立者、简牍学开拓者、农学家、教育学家。“近代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有‘甲骨四堂’之称,‘四堂’分别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是四堂之首,是甲骨学的先导者。”

  罗振玉故居在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区)南门更楼东寓庐,与刘鹗既是好友,也是亲家。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淮安的一家碑帖店初次见面后,有着共同爱好的两人由此开始了数十年的交往。1902年,罗振玉从刘鹗那里见到了他所拓印的甲骨墨本时,大为惊叹,称“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敞)、杜(林)、扬(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之文字。”并力劝刘鹗将此编印成书,《铁云藏龟》由此而来。

  刘鹗去世后,罗振玉保存了他所收藏的大量甲骨龟片,另外编印了《铁云藏龟之余》。他确定了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为河南安阳殷虚,并通过大量实地考察,记载了殷虚的地形,甲骨出土情况,考订其它出土物及绘简图,成为第一部实地考察安阳殷虚的著作。他还考释出大量单字,著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等资料,对整个甲骨研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除此之外,他还将甲骨文引入书法,用甲骨文书写了几百副楹联,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文字。

  ◎刘鹗故居将修缮

  罗振玉故居已挂牌

  “此后对于甲骨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详细、系统,但是没有前人一步步的开拓,那么甲骨文的研究工作恐怕不会进展得如此之快,获得今天的成就。”刘怀玉说。而对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两位淮安的历史文化名人,当地近年来一直很注重研究和保护。

  11月27日,走进淮安区西长街312号“刘鹗故居”现存的两进半院落,记者看到里面陈列着刘鹗生平成就介绍、刘鹗后裔赠送给故居的书籍、《刘鹗日记》、刘鹗手迹影印件等,以及复原后的刘鹗故居模型。主体明代建筑“画杉大厅”是重檐,青砖黛瓦、兽头滴水、檐口砖雕、柁梁彩绘以及每根椽子的“画砂”,名曰“画杉”,都在散发着古朴厚重的气息。

  刘怀玉介绍,这处宅院原是明未漕运总督朱大典旧居,后来为刘鹗的父亲刘成忠购买。《老残游记》书中记述的好多场景皆出这里,如“海渡杯”、“秋梦轩”、“一堂太湖石”、“蝴蝶厅”等。“当时据称有房屋一百四十余间,由东边的花园、当中的正宅,以及西边三个可以自成院落的部分组成。”展厅内的故居模型基本恢复了当时的样貌。

  1908年,刘鹗与朝廷官僚发生纠纷,被冠上“通洋”的罪名发配到新疆,1909年在新疆去世,灵柩被运回淮安安葬。对于这位在淮安生活过最终又回归故土的“清末奇才”,当地政府一直注重对其故居和墓地的保护。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淮安县(今淮安区)政府对刘鹗故居和墓地进行了修缮。刘鹗故居目前的展陈即为当时所布置。记者从淮安区文物部门了解到,对刘鹗故居的进一步修缮和展陈提升已经提上日程,计划引入新媒体技术,更加全面、详细、深入地展览刘鹗一生的成就和影响,也让更多的人通过了解刘鹗来了解淮安。

  昨日,记者从淮安区文物部门看到了文史专家根据罗振玉后人回忆制作的罗家旧居示意图。位于南门罗家巷的罗振玉故居原有建筑数进,房屋数十间,由多组宅院和多路建筑共同组成,但经过数十年风雨以及拆毁、改建,仅存几间抬梁结构硬山式建筑还能看出当时的样貌。2003年,罗振玉故居被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罗家巷入口挂上了罗振玉故居的匾额。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依然流传着罗三太爷(罗振玉排行老三)三更半夜仍在刻苦钻研学问的故事,称呼他为“罗三更”。

  淮安地方文史学者张璞告诉记者,2016年7月31日,淮安区政协隆重召开了“罗振玉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罗振玉的后人及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60余人来到淮安,共同追思这位国学大师。会后,政协集文成册,出版了《文史淮安》7月增刊,以此缅怀这位淮安人对中国文化作出的贡献。

  “淮安自古文风昌盛,学术氛围浓厚,相信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能够促进学界对刘鹗和罗振玉两位甲骨文研究先驱者的关注和研究,启发更多的年轻人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淮安的地方历史文化。”刘怀玉说。(记者 姜 晴 通讯员 朱天羽)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