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8 21:33:55江淮网热:

买房后骚扰不断,是谁泄露了我的个人信息?

  “喂,我们是装潢公司,你家房子要装修吗?”“我公司的瓷砖有优惠活动,先到先得啊”……随着淮安地区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家装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客户资源成了各家装公司抢夺的重点。然而,一些装潢公司的业务员为了快速提升业绩,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获取业主资料,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日前,淮安区人民检察院对一起家装公司员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依法提起公诉。

  市民报案:

  从拿房的那一天起,夫妻的手机就成了“热线”

  “王先生,最近我们公司正在搞大酬宾,现在装修立省2万”,这样的推销电话相信不少市民都接到过。令人不解的是,装修公司是如何得到客户的电话的?有的公司甚至能把客户的姓名、住哪个小区几栋几零几房间完整说出来。

  2016年初,为了改善家庭居住条件,市民王先生东拼西凑,在我市生态文旅区购置了一套小户型的商品房,年底王先生拿到了新房的钥匙。就在全家人开开心心的憧憬着未来美好生活的时候,噩梦也随之而来。从拿房的那一天起,王先生和他的妻子的手机就成了“热线”,不断接到装潢公司的推销电话。

  一开始,王先生还能够礼貌客气的和推销人员闲谈两句,然而越来越多的家装推销电话让全家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装修公司不分昼夜地打电话、发短信,王先生和妻子的电话每天响个不停。为了躲避骚扰,王先生干脆停掉了之前的手机号,新换了一个号码。本以为换了手机号,能过上清净的日子,然而没过几天,装潢推销电话又接踵而至,而且越来越多的装修材料零售商也不断打来推销电话。

  王先生自己感觉很奇怪,“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的个人信息的?”情急之下,他收集相关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

  淮安市公安局淮安分局通过侦查发现,市区某装饰公司汤某、另一家装饰公司石某等人在工作中为提高业绩,多次非法购买、搜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之后他们又将这些信息转给下游的家装材料零售商。就在这多次的倒手之后,市民王先生以及其他不少业主的姓名、楼号、房号、电话等等个人信息散播的面越来越广,公民个人信息权受到了极大的侵害。

  检察机关:

  非法买卖个人资料,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办案检察官李慧告诉记者,为了打击侵犯个人信息犯罪,2009年2月,刑法首次增设了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犯罪的条文。2015年11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进一步加强了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可判7年。

  李慧认为,犯罪嫌疑人汤某、石某等均系家装从业人员,他们为推广业务而非法购买、搜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他们将这些信息又向他人有偿提供,根据最高法、最高检2017年6月1日施行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解释》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第五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犯罪嫌疑人汤某、石某的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检察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建议对汤某、石某等5人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其徒刑一年至一年六个月,可以适用缓刑。

  据了解,目前,该案件已移交法院审理。据李慧介绍,此类违法犯罪活动呈现四方面特点:一是形成犯罪网络和利益链条。一些犯罪分子大肆向掌握信息的人员购买信息,并通过网络相互买卖,形成了公民个人信息的交易平台。二是内外勾结,许多信息源头都在内部。大量倒卖信息的源头都来自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公司和部门,个别“内鬼” 为了经济利益非法出售大量公民个人资料。三是作案具有很强隐蔽性,犯罪证据容易被销毁。四是与诈骗等下游犯罪交叉,危害巨大。一些犯罪团伙和非法调查公司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电信诈骗、敲诈勒索和暴力讨债等违法犯罪活动。

  记者调查

  不少市民会接到推销电话

  据淮海晚报记者调查,不光是房产家装市场如此,准备买车、刚刚生娃、面临考试……这类“特殊人群”都会被“关照”,接过推销电话的人不在少数。

  “前年我买了一辆新车,没过多久就接到了保险公司的电话,推销保险业务。”市民季先生说,过年前,正打算续保车险的前几天,天天都能接到好几个推销保险的电话。

  而梁女士告诉记者,宝宝还没出生的时候,卖奶粉、推销保险的电话不断,甚至有些教育机构都打电话来销售课程,宝宝出生后,电话就更多了。“每天都接到这种电话,真是让人难受”。

  市一院的一位蒋姓医生向记者透露,在考执业医师前,有几个神秘电话告诉他,“只要交一笔钱,可以帮助通过考试”。“我们要考试,这些人怎么也能知道!”

  律师建议

  固定相关证据的同时报案

  本报法律顾问卞恒亮认为,公民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以及微信号码等信息,都属于公民个人信息。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未经本人许可,不得随意泄露和买卖。像这样的案例,装修公司如果没有征得当事人的同意,而是通过非法手段窃取或买卖获得,就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卞恒亮建议,市民在一段时间内连续遇到同一类型的推销电话,可以像案件中的王先生一样,在固定好相关证据的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全媒体记者 程凯 通讯员 朱亮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