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4 06:10:26掌上淮安热:

乡村振兴,这个村因地制宜淘出“首桶金”

  在淮阴区,孙圩村地不少,但高低不平,沙化严重。“小旱小涝,就能让你颗粒无收,”62岁的苏龙宝一家三口种地6亩,“一麦一稻,即便是老天帮忙,刨掉成本,一年到头满打满算苦不了8000元。”连2008年起担任村委会主任的居永尚,也不得不另谋出路,做起了乡村宴席帮办业务,东奔西跑反倒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村民们受穷,村集体同样寒酸,年年拿“零蛋”,日常开支靠“化缘”。常言道,穷则思变。大家觉得,要脱贫,首先得换个能干的“领头人”,居永尚脑瓜子灵泛,有本事,能成事,由他担任村党总支书记,错不了。

乡村振兴,这个村因地制宜淘出“首桶金”

  2015年,居永尚走马上任,组建起“为民土地耕种服务社”,搞土地流转,做的还是土地文章。期间,他自掏腰包93万元借给村里作启动资金,购种子肥料,买耕作机械,付农民务工工资,985亩土地统一平整、集中耕作,与乡中垦生态有限公司合作,改种小麦为育麦种,加一季水稻,给孙圩百姓淘来致富“第一桶金”。一年66万元土地租金、10万元分红,居永尚自己分文未取,全部分给了村民。全村1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8户、172人已摘掉了“穷帽子”。

  人勤地不懒。两年多的集中耕种、悉心照管,孙圩村耕地土壤土质得到明显改善,今年的麦种苗子长势良好。“照目前情况,亩产增收200斤只多不少,新流转的270亩地,连同先前流转的985亩,光租金一块,村民能拿到93万元,”居永尚拿起计算器算了笔账,“今年光卖麦种,村民的分红至少18万元。”

  去年,得益于乡党委政府支持,孙圩村800平方米的粮食烘干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台烘干机,如果只做本村的粮食烘干,吃不饱,”居永尚说,村“两委”准备把粮食收购的业务做起来,粮食烘干、销售“双管齐下”,再赚上一笔。

  不过,居永尚眼下最急的还是土地。“全村750户,房子不光破旧,住的也七零八落,我们正在实施整村推进,搞房屋拆迁,建集中居住点,”自打乡里派来驻村扶贫专干王晓娜做帮手,居永尚信心更足了,他告诉记者:“村里已经拆了140户,整个750户拆完,能腾出土地1800亩左右,边拆迁,边招商,吸引周边地区能人大户到孙圩,到今天为止,有5批大户进村洽谈合作,明年你再来,孙圩一定大变样。”

  记 者 杜勇清  通讯员 相璟 文/图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