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2 07:27:14掌上淮安热:

汶川十年,向曾经奋战在灾区一线的淮安志愿者们致敬

  2018年是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十年前,在灾难突然降临后最短时间内,淮安市的一些人凝聚成了一个临危不惧、不辱使命的救援群体,他们勇往直前,深入灾区,为灾区人民带来了淮安人民的帮助与祝福。随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由江苏省对口援建绵竹灾后重建,淮安市对口援建绵竹玉泉镇。来自各行各业的数百名淮安援建者,从淮安来到岷山脚下,两年多时间,他们与玉泉镇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努力让玉泉重新恢复了欣欣向荣。这些人里面,有医生,有消防队员,有建筑工人,有司机,有心理咨询师……代表淮安冲锋陷阵的他们,是我们淮安人民的英雄!

  时间不会停下他的脚步,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间,这些当年的援川志愿者们依旧以最大的热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默默奉献着。提及当年的援川经历,所有人都表示,那只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应该为灾区人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援建的项目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那段经历,永生难忘。所有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淮安人民不辱使命、忘我奉献、顽强拼搏、不惧艰险的精神。

  汶川地震十周年,向那些曾经奋战在灾区一线的援川志愿者们致敬。

  市住建局建筑业管理处副处长嵇曙光:

  流了三次泪,一次为灾区,一次为同事,一次为自己

汶川十年,向曾经奋战在灾区一线的淮安志愿者们致敬

  2008年5月25日,嵇曙光抵达四川绵竹参与援建工作。

  在嵇曙光去之前,建设局已经有两批人先抵达绵竹,当时的质监站站长刘思岩打头阵,当时的建工局局长王守祥带队第二批人,嵇曙光属于第三批,他后头还有总计1500名淮安籍建筑工人大部队陆续前往。为什么派好几批次的人去?“因为当时的情况比我们想象中要困难得多!”

  出发前一天早上7点多,嵇曙光接到领导电话,让他收拾一下明天就去四川。借鉴前两批人的经验,灾区白天热晚上冷,缺水断电,嵇曙光一组四个男人,先赶紧去理发店把头发剃了。到了绵竹,嵇曙光一行傻了眼,建设局的工作任务是要建1500间临时性活动板房,但是眼前只有一块巨大的烂泥地,建筑材料没有,推土机、轧路机没有,要啥都没有。团队成员排除万难,第一时间全力争取到建材,为了赶工程进度,所有人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每天来回奔走,夜里两三点才能睡觉,胳膊和脖子全都晒得脱了皮。“我们淮安市住建系统的人真的很了不起”,当时连所有的建筑工人都很有使命感,白天黑夜地赶工程,吃不好睡不好,没有一个人抱怨,就为了能早日交房,让灾民们早点住进活动板房。前来救灾的解放军也抽调人手帮他们盖房子,所有人齐心协力,江苏省也率先完成了序时进度。

  在绵竹40多天,嵇曙光哭过三次,第一次为灾区,“整个绵竹就像一个建筑工地”;第二次为同事包祥,“他太累太辛苦了”;第三次为自己,夜里睡不着,怕赶不上工程进度心里急的。

  2017年,嵇曙光自己去了趟绵竹,“变化很大啊”,新建小区住宅楼整齐漂亮,当初那个灾民安置点现在是绵竹市行政审批中心,“还有一条淮安路”,嵇曙光感慨万分。在绵竹那段所有人上下同心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经历无疑是宝贵的,“认真工作,好好生活,热爱国家热爱党!”

  市一院医生韩学东:

  巡诊不难,难在巡诊路上

  为了解决灾区人民缺医少医药也缺少医务人员的难题,我省陆续派出援川医疗队,市一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副主任韩学东便是其中一员。

  2008年10月、11月、12月,韩学东在四川省绵竹县玉泉镇待了三个月,医疗援助内容主要为帮助当地医院解决手术问题和疑难病例,还要负责周边10个乡镇的巡诊。那里是山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冷,整个人都冻透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韩学东仍然记忆犹新。住在活动板房里,上厕所要走很远,洗澡的地方更远,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要大家集中起来一起去洗澡。“这些都是小事,完全可以克服”,最难的是外出巡诊。

  巡诊很频繁,韩学东几乎每天都跟车出去跑各乡镇。巡诊最难的地方在行车路上,由于乡镇都分布在附近的山里,地震把原本的道路震毁了,新的路都是先凑合铺一下能行车就行。

  路很窄,一边是悬崖,另一边的山头上还有随时会滚落的石头,所以每次坐车,一车人都心惊胆战。“差点就回不来了!”就在援助结束前一天,韩学东和其他医生去山里巡诊,对面来车要会车,两辆车小心翼翼地挪,车轮就在悬崖边上,当时还有余震,车上人都凝神屏息,吓得大气都不敢喘,后来好不容易过去了,大家才松了口气开玩笑,“要是余震一下咱们就掉下去了……”

  回来后,韩学东被评为“淮安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十年如一日,韩学东一直踏踏实实工作,援川那段日子,让他感叹人在自然面前实在太渺小了,“把病人治好,把自己日子过好”,就是韩学东最大的心愿。

  120急救车驾驶员唐子年:

  早到一分钟,早送一个伤员

  2008年5月14日一早,我市紧急组织第一批赴四川抗震救灾医疗急救队启程,淮阴区急救站120急救车驾驶员唐子年就在其中。当时淮安市派出4辆急救车,8个驾驶员均为淮安本地人,承载着到灾区运送伤员的任务。

  车队从淮安出发,经南京、武汉、宜昌、恩施、重庆等地,2400公里路程,两个驾驶员轮流开车,人歇车不歇,开了一天一夜,终于在5月15日一早抵达四川什邡蓥华镇。在路上飞驰的时候,灾区方面一直跟车队联系,“你们到哪里了,我们这里需要大量的车运送伤员”,这是在跟时间赛跑,“当时我们都没觉得累,救护车一路拉响警报,恨不得一下子就到灾区。”早到一分钟,也许就能早送一个伤员到医院。江苏省的急救车救援队是全国第一批到达灾区的。

  一到灾区,整个急救车团队来不及休息,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当时距离地震才过去两天,废墟下还陆续有被救出的伤员。“灾区里没有信号,只能靠武警用对讲机指挥我们车队去具体地点接人”。刚开始的一周,车队所有成员只能吃冷水泡方便面,睡觉在自己车上,蚊虫肆虐,但所有人都没觉得辛苦。唐子年先后两次赴川参与救灾,期间共驱车安全转送伤员180余名,转运救灾物资400余车次,急救行程12000多公里。回来后,他被淮安市政府评为抗震救灾英雄。

  “我们去过灾区的人都特别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十年间,唐子年一直从事120急救车院前急救工作,他说,那两段援川的经历对他来讲意义非凡,让他时刻牢记自己的工作使命。2012年6月,唐子年路遇一名落水女子,他跳入水中救人。对唐子年来说,助人已经深入他的内心,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和将来,他会一直保持这颗热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蓝天救援队淮安队长“火山”——

  十年,热情不灭

  网名“火山”,本名赵凯,2008年,汶川地震后3天,火山买了张飞机票独自一人奔赴灾区。他遇上了中国蓝天救援队,这是一个从事户外遇险救援的民间公益性组织。在汶川灾区的那一周,他一直和蓝天救援队待在一起,在理县和汉旺镇参与救援。当时,因为抵达理县已经是灾后第五天了,基本救援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所以救援队的工作主要侧重于灾后重建,比如对孤岛的排查和去受灾严重的村子运送物资。

  灾区的景象深深地遗留在脑海,当地志愿者所做的一切也给火山造成极大触动,回家以后,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去汶川之前的火山,是一个潇洒的人,他从当年众人眼里的好单位辞职,跑去云南开旅社,也组建户外俱乐部,到全国各地走走看看,“玩”得风生水起。从汶川回来后,对以前的事业,他突然都失去了兴趣,只是内心有一个朦胧的想法,应该把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发挥出来,去帮助更多的人。

  有感于很多志愿者们缺少经验和技术,更缺少管理和领导,“光凭一腔热血,没有技能是不靠谱的。”他首先自己系统学习减灾救助知识,在努力成为中国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后,他又发起组建蓝天救援队淮安分支队伍。2014年,淮安蓝天救援队开始筹备,2016年正式注册,火山成为淮安蓝天救援队的队长。

  从最初的两个人,到如今的固定队员40多人,淮安蓝天的队伍正在缓慢而坚定地成长着。企业老总、私营业主、公司白领、医生……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救援队完全公益性质,主要在本地进行大型活动急救保障、突发事故灾害救援、溺水打捞、查找走失人群等。

  火山的精力主要放在救援培训上。每周三都有一次雷打不动的队内培训,每月还有数次针对其他单位或者组织的公益培训,主要内容涉及急救知识、地震救援、社区应急响应等方面,“完全免费。”贵在坚持,十年时间,保守估计,火山和蓝天救援队组织的公益培训已经超过600场次。

  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35岁的火山如今也有了皱纹和白发,“今后也会一直做下去,这个事情做了就放不下了”,火山表示,最厉害的还是救援队队员们,“要是没有他们的加入,我一人也转不起来啊”。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热心的志愿者加入,淮安蓝天救援队才能持续发展壮大,“也欢迎有更多的人加入。”

  淮安蓝天一路走来,有困难有,但队员们会尽力去一一克服。火山和蓝天救援队一直为之努力的是,在淮安本地多普及些防震减灾和急救知识,让大家在危急时刻能记得一招半式,能够自救和帮助他人,“那我们所做的一切就十分有意义了。”

  心理咨询师于洋——

  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2008年7月11日,于洋与同为心理咨询师的同学一起去了北川——当年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北川建立援助站,于洋在那里待了一年零一个月,与中科院心理所的团队一起,对北川当地人群开展心理援建。“心理援助志愿者跟其他志愿者不一样,单打独斗不行,我们需要有团队的支撑和更高级、更专业的督导,才能保证专业的延续。”

  在北川的一年多,于洋很忙,每天工作包括志愿者团队管理,与当地政府、教育系统、社区、组织的沟通联系,跟各类媒体打交道,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还有一些国际大型组织工作站点的对接工作。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培育好当地的心理援助力量。于洋和中科院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们一起,山里山外地跑,先给北川的38所中小学校长做心理疏导,再给各学校的中层老师上减压课程,给骨干老师做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培养当地的心理健康老师,“当专业的力量离开后,当地的心理援助力量也培育起来了。”

  回来以后,于洋一直继续做灾后心理援助工作。2013年雅安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2015年天津港爆炸、2016年阜宁风灾,于洋都参与过灾后心理援建。2013年,于洋心理服务中心成立,这是一家专职从事心理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宣传、心理测评、心理健康培训、团体辅导以及危机干预工作,主要服务对象有重度残疾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社区服刑人员、失独人员、三无老人等群体。

  这些年她最深的感触就是,灾区太多的人,家没了,亲人没了,甚至肢体残缺了,但大部分人还是会努力往前走,坚强地活下去,再看看自己,家庭好的,身体好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于洋说,在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与其抱怨,不如好好生活。

  距离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十年,于洋与当时的心理援助对象仍然保持着联系,发邮件发微信,当时建立的信任感一直都在。于洋的朋友圈里,一对夫妻晒了自己的娃,他们当时失去了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现在抱养了一个孩子,一家三口生活得很好。不管怎样,生活还在继续,路还要走下去。

  全媒体记者 李蓉 通讯员 王树文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