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荣 侍农
2010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白马湖退围(圩)还湖工程;2011年,在全省率先启动每年一度内河湖泊联动并进的渔业增殖放流活动;2017年,启动洪泽湖网围压缩整治新篇章;多年来,严格落实 “禁捕期”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捕鱼行为,河湖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种草养蟹、养虾,有益微生态制剂防病治病等生态措施引入传统养殖区域,使得养殖水体洁净、环保,养殖产业发展更加生态、绿色,一幅“以鱼净水,以水养鱼”、“水清鱼虾欢、蟹儿肥、稻米香”的生态渔业画卷徐徐展开的同时,一条“生态+特色水产”的富民路正在铺就,将“绿水青山”着实化为了“金山银山”。
连年放流使物更丰、产量更高。每年3月18日,众多市民就会自发聚集到洪泽湖、白马湖等放流点,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我们每年河湖放流都在12亿尾以上,而且一直坚持不懈,当前取得了积极成效”,市农委渔业处处长张天虎说。“以洪泽湖为例,通过增殖放流,鱼类种群数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明显改善,特别是渔民捕捞量的近三分之一来自增殖放流,年增收8000万元以上”。
持续治理使水更清、产出更多。连续7年争取国家“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竞争立项”项目,投入资金30多亿元,重点清理围网养殖,完善社保养老措施,结合国家“渔民上岸”工程,推动数百户渔民上岸,白马湖湖区整治水域面积达11.59万亩,调蓄库容水量增加一倍,湖区水质总体稳定在III类水标准。好水产好品,白马湖青虾、白马湖螃蟹“双双”创成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带动湖区周边青虾、螃蟹养殖9万亩,亩均效益超3000元。
强力监管使行更远、效果更佳。“治理保护先行,监管也要同步跟上,只有‘产管并举’,生态绿色渔业发展之路才能行更远”,市农委总农艺师周凤建说。按照洪泽区扩大“禁捕区”范围,明确“禁捕时限”,等政策,违法行为日益下降。开展“263”行动,切实关闭靠近湖河水资源的畜禽养殖企业105家,减少外来污染源,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强劲有力。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7个,近两年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盱眙县荣获“中国生态龙虾第一县”称号。仅今年以来,已出动渔政执法3000多人次,收缴地笼网、电捕器等违法违规渔具4000多件,行政处罚44人次,追究刑事责任6人次,依托坚强法律保障助力生态渔业发展之路走好、走稳,持续向前迈进。
良好生态使牌更响、钱袋更鼓。全市特色水产加快发展,2016年产值达114亿元,养殖面积74万亩,其中小龙虾、螃蟹面积50万亩以上,盱眙小龙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上报农业部待批,大湖水资源优势稳步转化成产业优势,培植叫响了“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等众多知名水产品品牌。引进桂建芳、宋微波、张洪程等在淮设立院士工作站,创新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加快特色水产提质增效,累计建成亩效益5000元以上高效设施渔业18.85万亩,推广稻渔综合种养16.4万亩、亩增收2000元以上;创成天泉湖、国蟹园两个国家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休闲渔业基地83家,实现收入1.6亿元;扶持企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与水产合作社、渔民共建基地,特色水产产业链条扎实拉长延伸,农民从全产业链、价值链获得的收益逐年增长,带动农民“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市委、市政府将资源优势、产业特色转变成为富民优势、富民特色的广阔道路。
“下阶段,我们将落实好‘4+1’产业发展意见,做大做强特色水产产业,打响创优龙虾、大闸蟹特色品牌,引进水产大龙头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建好水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延伸特色水产全产业链,提升特色水产全价值链,强化与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利益联结,以实实在在的产业扶贫措施,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委主任张进成说道。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