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涟人宣
在涟水县大东镇场北村,王大爷吃完早饭,悠闲地带着银行卡和身份证,走进离家不远的百货超市。店门口挂着“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牌匾,墙上贴着操作流程,柜台上转账电话、POS机、验钞机、残损币兑换尺、业务登记簿等工具更是一应俱全。在店主张海贤的帮助下,王大爷不到两分钟就提取了200元现金。“‘银行’开到了家门口,给我们老百姓省了不少事儿。”王大爷说。
老人所说的“银行”其实就是设在村口超市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目前,涟水县像这样逐步规范的农村金融服务站多点开花。
便民:把金融服务深耕到村头
近年来,人行涟水县支行把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作为履行基层央行职能的重点工程之一,聚焦民生金融,不断拓展普惠金融领域,把亲民、惠民服务的好事做具体、做扎实。涟水县在推广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工作中,逐步形成由“县委县政府主导、人行推进、农商行主办”的组织架构体系,研究制定《涟水县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推广建设实施方案》。
服务站推广初期,该县确立了“先行试点、着眼效果、总结改进、整体推进”的综合服务站建设思路,初步形成具有涟水特色的“一村一站一点”建设模式。所谓“一村一站一点”建站模式,即在所辖行政村建立服务站和便民服务点,服务站设在行政村村委会,由村长任服务站站长,指派一名大学生村官或村干部作为义务工作人员,选择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商业网点或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经济实体,且农民信得过、自愿为农民服务、有一定经济行为能力的服务人员,建立便民金融服务点。“通过‘一村一站一点’模式将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小额取款、消费等功能有机整合,实现服务站功能的全面提升。”涟水支行行长徐冠军一语道出“一村一站一点”创建模式的核心。
提速:提前实现服务站点全覆盖
“过去,村民拿政府种粮补贴,要跑十几里路到镇里银行排队,才能拿到钱。现在,村里有了金融服务站,想啥时取就啥时取,真正方便到家了。”黄营乡产粮大户刘以顺说。
“当前全力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就是要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切实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便利、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作为基层央行必须紧扣为民服务这个主题,同时不断加强服务站的常态化监控和管理,确保农村金融服务站稳定、健康发展,让政府放心,让农民满意。”徐冠军介绍,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326个,实现全县19个乡镇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100%,累计惠及农村人口近百万人。
创新:打造农村金融服务升级版
面对“互联网+”热潮,人民银行涟水县支行积极引导当地农商行大力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全面开发以微信银行、电商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同时结合辖内行政村经济发展及服务站建设情况,将“互联网+电子商务”引入卜圩村服务站,将位于卜圩村的“水立方牌”草鸡、草鸡蛋、水蛭、龙虾等特色农副产品放在线上进行销售,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站还为老百姓提供网上购物服务,支付方式也从助农POS转账扩充到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
中心支行江泓副行长赴卜圩村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及金融扶贫工作调研,对服务站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涟水县委常委、副县长王亚凯对此表示,地方政府将积极作为,搭建平台、寻找出路,把村经济小实体进一步发展为产业链条,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防控:创新服务站管理系统建设
为加强对服务站系统的日常监测,人行涟水县支行和农商行共同开发了《涟水县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管理系统》,对服务站所在行政村的具体概况、商户的信用状况、经营范围等数据进行常态化采集,利用系统平台对交易量变动较大的商户和动户率较高的地区,进行全天候数据监测和风险管险提示。
徐冠军表示,人行涟水县支行将不断加强与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着力打造“精品”服务站和“特色”服务站,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并将总结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经验,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硬件投入,不断丰富拓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将“互联网+电子商务”引入服务站,使得服务站更好地服务“三农”,开辟金融支农新途径,助推涟水县普惠金融发展,打造民生金融工程。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