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全平 陆中会
自2011年成为“服务国家特需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以来,淮阴工学院围绕区域盐化工与凹土产业需求,着力深化校政企所“四维协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深化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五个一”改革举措连连出台:一是构建一种“协同育人”的合力机制。成立校政企所四方人员组成的化学工程领域培养指导委员会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实现了管理者互派、工作量互认以及课程、实践、队伍等共建。二是优化一个“需求引领”的培养方案。对接区域盐化工和凹土产业技术与人才需求,按照课程、实践、学位及质量等标准,以获取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职业发展等能力提升为重点,构建“厚基础、重应用、强实践”的专业基础+模块化课程体系。三是打造一支“双师双能”的导师队伍。按照有职称、有学历、有项目、有工程经验“四有”标准,出台导师选聘、评聘分离等文件制度,实行“校内导师组+企业导师组”的“双导师组制”培养研究生,以省科技创新团队和省产业教授为引领,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团队化导师队伍。四是共建一批“层次多元”的实践基地。共建国家级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与地方盐化工与凹土产业龙头企业安邦电化等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五是完善一套“质量为本”的保障体系。校政企所共同制定研究生教育管理文件,建立完整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构建涵盖培养质量标准、资源管理、过程管理等质量保证体系,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并构建质量反馈体系。
提质增效,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因改革创新而迸发出勃勃生机:2015年,校政企所“四维协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列入江苏省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2016年,改革项目在省中期专项督查中获A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2017年,学校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13级研究生王礼君的学位论文《综合力场调控解离凹土的工艺优化》入选省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师生研发团队在凹土解离、改性及吸附等技术节点做出了关键性贡献,彻底改变了传统高温高酸高能耗的湿法加工工艺,成功培育7家高新技术企业,助推了凹土产业的升级,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等化工热力学》和《化学反应工程分析》课程获批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现代生物技术》案例库建设获批为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课题;研究生申请专利85项,授权专利32项,发明专利24项,参加国家、省等各类竞赛48人次,其中获奖35人次。
行稳致远,筑牢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之基。该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在“需求引领、质量为先、机制创新、协同育人”改革理念的指引下,站在改革创新的起点上,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强化内涵建设,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