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午,来自市区的杨先生带着妻女和父母,一家五口人驱车40分钟来到淮阴区刘老庄乡,先后参观了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中午在附近的农家品味特色农家饭,下午,一家人的重头戏则是采摘和农事体验,到附近的香园农庄、蓝莓湾等多个观光采摘园采摘冬枣等纯天然绿色食品,割韭菜抽韭苔、捡鸡蛋逮草鸡、摘吊瓜喂香猪、挖蚯蚓钓肥鱼,玩得不亦乐乎……下午5点多钟,带着满满的收获和舒适的心情返回市区。事实上,像杨先生一家这样的行程安排,近年来,每年都有数十万人次。“用红色资源吸引人,用绿色资源留住人”,淮阴区刘老庄乡副乡长易倩告诉记者,作为革命老区,长期以来,刘老庄乡经济基础薄弱。近年来,该乡强化“大旅游”的发展理念,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全乡形成了集红色教育、生态农业、观光采摘、休闲娱乐相结合的“农业+旅游”格局,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民的特色之路,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获得感十足。
两小时卖了5000块钱的野鸡蛋
一亩地冬枣销售收入上万元
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刘老庄乡主办了乡村旅游节,游客们既可赏秋色风光、听革命故事,又能品金色硕果、享农家之乐。
“郭袁家庭农场在两小时内卖掉了4大盆的野鸡蛋,一盆400多个,3块钱一个,相当于卖了5000块钱。另外一家卖火龙果的,20块钱一斤,两个小时也卖掉了6大箱火龙果。”易倩告诉记者,当天是周二,仍然有上千人参与旅游节,“这么好的销售情况令人惊喜,参与销售的农场经营者都十分高兴。”
鲁步红是占地600多亩的蓝莓湾采摘园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一年四季,蓝莓湾既有蓝莓、水蜜桃、冬枣、草莓、葡萄、桑葚可以采摘,又可垂钓游玩。“现在只有冬枣可摘,一亩地按最少结两千斤枣子的话,销售收入也有上万元,利润几千元。前两年投入大,现在果树越长越大,果子越结越多,肯定一年更比一年好。”
刘老庄村全村土地流转
村民“在家”拿“四金”
朱海兵是土生土长的刘老庄村人,早年在外地工作,2009年回村创业,现在是村里红色大道旁香园农庄“庄主”。 这是一处集科技示范、生态观光、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
朱海兵认为,农村最大的资源,一是土地,二是劳力。2009年底,土地流转概念还未兴起,他从刘老庄村村民手中租了30多亩地开办香园农庄,现在,香园农庄占地面积已有500余亩。
朱海兵告诉记者,香园农庄每年的销售额在400万元左右,现有员工30多人,其中贫困户有10多人,每年发放劳务工资在80万元左右,带动刘老庄村1000多亩高效农业发展。“刘老庄村的全部土地都流转出去了,基本上种植果园和蔬菜,种稻种麦等传统种植方式已经没有了。”朱兵说,村民以在庄园打工为主,收入除了包括打工,还有出租土地等收入,“本村村民的收入比以前多很多,只要肯做事,能够出力,都会有活干。”
一组公开数据也印证了朱海兵的话——2008年,刘老庄村农民人均收入才3800元,是全省1011个经济薄弱村之一。近年来,通过村集体办企业带动农民富、发展观光农业帮助农民富等多种渠道,刘老庄村一举挖掉了“穷根子”,农民拿‘四金’——土地租金、上班薪金、村里补金、入股股金,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8万元。
朱海兵对香园农庄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要继续加大投入,“下一步,将对农庄进行改造升级,增设亲子教育基地,将香园农庄做成农业科普园,让游客能够留在这里玩一天或者玩半天,有东西可看、可玩、可做。”另外,在已种植几百亩碧根果的基础上,朱海兵又与投资商合作,从刘老庄村附近的一个村庄流转了该村2000亩地种植碧根果。“到时候会有3000亩的碧根果种植基地,进行产业化发展,形成本地的一个特色。”
用红色资源吸引人
用绿色资源留住人
朱海兵认为,一般人游玩,都希望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刘老庄乡没山没水,如果想做成大的旅游区,先天条件不足,好在政府能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旅游,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道路。“特色在哪里?红色教育资源,但是,红色教育以外,一般游玩不会超过两小时,不能形成旅游的概念,所以扩大绿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条正确的路。”
事实上,刘老庄乡也是这么做的。“用红色资源吸引人,用绿色资源留住人”,刘老庄乡副乡长易倩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易倩告诉记者,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是刘老庄乡发展的命脉,是刘老庄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推进的红色引擎。目前,刘老庄乡以八十二烈士陵园为载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先后建成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红星广场、红色纪念林,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馆已成功创成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刘老庄已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红色乡镇。
观烈士林园实境课堂、听“刘老庄”故事、看《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电影、参与红色赛诗会……在乡村旅游节上,红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城里人春天来看花、夏天来采摘、秋天来垂钓、冬天来跑马场骑马,一年四季不断人。”易倩描述了如何做到“绿色资源留住人”。据她介绍,目前,刘老庄乡大大小小的采摘园观光园已有20家左右,一年四季都有让游客可摘可看的果蔬和可玩的农事体验项目。
用绿色资源留住人,这也是淮阴区着力打造的。今年4月1日,淮阴区 “缤纷四季·乡约淮阴”2017乡村旅游文化节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上,淮阴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淮阴有本旅游“细账”:以“缤纷四季·乡约淮阴”旅游文化节为龙头,准确定位“赏花踏青、采摘农趣、红色研学、休闲美食”等旅游需求,精心策划“春季生态游、夏季采摘游、秋季研学游、冬季亲子游”等贯穿全年度的全域旅游活动,连点串线成片,形成“网格式”乡村旅游带,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富民创业新支点。
市旅游局:
以全域旅游聚焦富民增收
旅游富民,在市一级层面有何举措?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旅游部门坚持把全域旅游作为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路径,加速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富民增收新亮点,不断加快全域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步伐,成功获批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
算好精准扶贫一本账,凸显扶贫带动一大片效应。扩大乡村旅游规模,放大乡村旅游辐射力,将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刘老庄打造成经济集聚的特色片区和绿色生态的旅游新区。
在市场运作管理中提升资源价值。坚持运用市场思维推进土地流转等工作,赋予传统资源新的价值,当地群众通过支持和参与收获更多红利。
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拓展致富空间。坚持以打造“旅游+”“+旅游”的产业链条为主攻方向,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康养等全面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坚持把增加工资性收入作为推动富民的关键一招,积极创建高等级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当地群众搭建更多更好的就业创业平台。
据该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全市旅游业将紧扣“两聚一高”,聚焦“两大目标”,以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通过在全域旅游、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品牌塑造、公共服务、旅游推介、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富民,发展成果惠民。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