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淮安区打造公共法律服务“阳光品牌”

 

  ■通讯员 许滨淮

  本报讯  今年以来,淮安区以“多层互联、多元互补、多维互动”为工作思路,打造公共法律服务“阳光品牌”,努力为社会群众提供均等化、普惠化公共法律服务

  “平台+载体”——

  多层互联落实普惠服务

  打造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整合集成公共法律服务职能要素,实行信息共享,服务联动。同时把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在27个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设置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在全区349个村居(社区)建立司法惠民服务站,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

  在加强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淮安区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载体建设,组织区内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成立“企业法律护航协会”“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利用基层法律服务所、司法惠民服务站贴近群众优势,在社区、村居成立100余个乡村法律服务社,发挥“志愿性”“本土性”“亲民性”作用,以“家门口”服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村入户。

  “定点+流动”——

  多元互补强化均等服务

  做好面对面服务,在区、乡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安排公证律师、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等人员参与窗口接待工作,为社会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帮助解决群众法律诉求。

  深化点对点服务,利用城区住宅小区LED电子宣传屏开展“屏说普法”公益法治宣传活动,在集贸市场、医院、车站、建设工地等群众法律需求相对集中的场所开设“法律诊所”,组建12348法律服务队深入社区村居开设“法律沙龙”,开展“法律援助知识进乡村”“每周一讲”活动。

  加强键对键服务,运用微博、微信等现代传媒,在区级组建“法律顾问之家”微信群,在348个村居、社区建立“法润民生”微信群,“两微”入群人数近20000人;普及网上调解服务,对矛盾纠纷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分流、网上调解,方便群众随时获得调解法律服务。

  “标准+特色”——

  多维互动推行阳光服务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建设,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研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公证服务质量等实战应用标准,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服务、管理等标准,以精准化、规范化、标准化助推公共法律服务便民利民惠民最大化。

  健全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通过法制讲座、“以案说法”、以身边事讲法说法等方式普及群众日常生活涉及的法律知识,让公共法律服务“阳光”更多照进基层,为基层群众带去更多惠民红利。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