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闹市中的“书香胜地”

 

  四中校长梁公留

  涟水县第四中学始建于1985年,在32年的办学过程中,励精图治,努力践行“修业、立身、善德、笃行”的八字校训,取得了辉煌的办学业绩。中考成绩逐年攀升,年年被评为县“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县委、县政府为涟水县第四中学规划建设了一个全新的校区,四中迎来了划时代的发展机遇。新校区位于涟水经济开发区境内,交通发达,东临淮浦南路、南靠泰山路、西接广陵路、北达炎黄大道。学校占地58696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7平方米,现有64个教学班,在校生3200人。新校园“动”“静”搭配,风格典雅朴实、结构布局合理,人文理念和文化气息和谐统一。新校区建成后,成为涟水城区一所理念超前、设备先进的初级中学,拥有智能化、生态型校园环境,成为涟水县城西北部一大亮点。

  学校装备了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拥有150多个探头,做到校园全覆盖,全县绝无仅有;行政楼内配有比较先进的多功能报告厅,可承办各种大型会议、演出及公开教学活动,还配有阶梯教室、会议室、理化生实验室、课件制作室、教师健身室、图书室、学生心理咨询室以及党团活动室等等;教室内配备先进的四位一体机,可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宿舍楼可容纳1500个住校生,各室均配备高标准橱柜,安装了饮水机,每层楼均有一名生活指导老师;学生餐厅可容纳1800人同时就餐,餐厅设施先进,零利润经营,被评为市A级食堂;艺术楼配有录播室、学生书画室、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史地教室等功能室;田径场拥有300米环形塑胶跑道,运动设施完善齐全。近3000㎡硅胶球类运动场可开展各种球类教学和比赛活动。

  展望未来,新四中将继续精研教学、哺育英华,为涟水教育大县的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沧海搏浪,船长立身树正气

  2012年8月,四中迎来了新任校长——梁公留。这是一位睿智、务实、行事果断、雷厉风行而又高瞻远瞩的教育行家。

  他宽厚仁爱:“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对待同志、对待学生,他犹如春风般的温暖 。上任伊始,他统计了全体职工的生日,然后在每位同志的生日之日,他都会送上最诚挚的祝福;他改善了为人诟病的学校食堂,严格监督饭菜质量,让工作繁忙的老师享受到家一般的温馨;他仁心大善,每一个遇到困难的师生,他都毫不犹豫的为其排忧解难……“有容,德乃大”,形容的就是这位可敬的长者。

  他以身作则:“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虽年过半百,他从不搞特殊。面对如潮赞誉,他始终如一,任职几年,他从未为自己谋过任何荣誉、私利;制度如山,每一项规章制度,他恒以律己,办事公道。爱人身体常年不舒服,他从来不曾因家事耽误过工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他的座右铭。

  他高瞻远瞩:他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办好学校,必须依靠教师”。为此,他着力打造一只优秀的师资队伍,优秀教师评选、提拔、重用、职称评定,一切都依据教师的实绩。学校初立,百废待兴,他立足将来,为学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立足长远、不争一时;他不顾经济困难,毅然选派优秀教师外出深造,促成了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他不计毁誉,为学校争取了一笔又一笔的社会助学资金,却没有一分钱属于自己……“不求近功,不安小就”,这是他的人生格言。

  制度立德,众人齐心奠基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大计,教师为本。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就国家而言,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就学校而言,师资水平更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学生而言,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影响着学生的视野。基于此,涟水县第四中学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生机和智慧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在创新教师培训机制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师培养求索之路。

  新学期伊始,学校就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助力教师的快速成长:“青”与“蓝”,双赢务实的工程。涟水第四中学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青蓝”工程,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与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使青年教师尽快在教育教学方面脱颖而出,成为学校骨干的后备力量。今年9月15日,学校举行了2017至2018学年度“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主持签订了师徒结对协议书,协议书对课件制作、集体备课、教案撰写、听课说课、作业批改和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学校还制定了具体的奖惩措施。

  “走”与“请”,双力提升的举措。走出去,让老师拓宽视野,吸纳新知,开阔胸怀。学校先后组织老师奔赴南京、无锡、南通、淮安等地著名学校培训学习。请进来,请名师到该校上示范课,请专家到学校举行报告会,不断为教师“补钙”。这些培训让老师感受思想与文化含量的交流,从专家那里汲取最有价值的财富,也全面提升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领”与“推”,双面锻造的力度。学校开展了“学科带头人示范课”、“老教师风采展示课”、“研究课”等一系列活动。尤其是每门学科每周一次的“研究课”,上之前,集备课组全组之力精心雕琢打磨;上之中,学科组全体成员及学校定科领导参听;上之后,学科组全体成员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研讨,并派代表发言,指出研究课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价值。有压力才有动力,才让年轻老师快速成长,优秀老师更加成熟。校长室成员每次都全程参与到定组教研活动中去,听课、评课、总结,确保了教研活动有序而高效的开展。

  在“领”的同时,四中校领导在“推”上也做足了文章。学校本学期开展了推门听课活动。校行政领导采取不打招呼、不提前通知、不定时间,预备铃响后随机进课堂听课的形式来了解教师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况。半学期下来,平均每周推门听课达48节。听课后,推门听课的行政领导第一时间内与上课的老师进行亲切地交流、沟通,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聚”与“散”,双向合一的路径。几年来,四中人紧扣课改这个中心,探索“五环”模式,在课改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课改的核心是课堂,智慧的四中老师聚焦课堂,潜心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付诸课堂实践,让学生学会了质疑,并且善于质疑,使之成为一名清道夫,扫除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障碍。正如明代学者陈献章所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苏轼云:“厚积而薄发。”对于老师来说,广泛阅读体现了辐射多维的思维特质,就是“厚积”具体的表现形式。为此,学校用《六顶思考帽》、《今天怎么做老师》、《把信送给加西亚》等百余种书籍来滋养老师的精神。学校同时对老师读书提出了刚性要求,即每周保证读书的时间,并做到“计划、进度、心得体会”三落实,同时还组织年轻老师做中考试卷,进行师能锤炼。

  稚羽击空,风鹏正举写辉煌

  春华秋实,近三年来,学校中考取得了骄人战绩,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16年6月中考达四星级高中的人数突飞猛进,为此学校荣获“2016年县中考评估一等奖”; 2016年度,在省市县各类论文评比、教学设计和优课竞赛中,学校有116人次获奖;2017年全县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该校冯彦老师获得特等奖,董洁老师、蒋勇老师获得一等奖;2017年“七彩语文杯”作文竞赛中,该校获奖人数及层次均有大踏步的突破,刘佳丽同学获得特等奖;2017年11月的县广播操比赛中,该校初一年级斩获特等奖的桂冠;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该校共有17名教师荣获一等奖;县组织的初一、初三统测中,该校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均分、优生数大幅提升,各项指标均名列全县前茅,优生数名列同类学校之首……

  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毕业班的工作牵绊着每个人的心弦。狠抓毕业班教学工作。为此,新一届毕业班在梁校长及级部校长朱晓波的领导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排除万难、逆流而上:

  成立领导组织,订立中考目标。学校成立了初三工作领导小组,梁校长亲任组长,严汉双、朱晓波两位校长任副组长,校长室其他人员、部门负责人及初三班主任、备课组长为成员。经过缜密研究,小组制定了2018届初三中考目标:提高县前2400名达线率、提高合格率、提高优秀率、提高学科均分。

  实行校级领导定班定科制度,做到“五个一”,每周参加一次班会,每月召开一次班级会办会,每周听课不少于一节,平均每天和一名学生交流,每周抽查一次老师“六认真”情况。相关工作做到随检查随通报。

  实行周练、午练过关制度。此项工作责成各备课组长负责。要根据不同性质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练习,并且要求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确保相关练习发挥出最大化的效果。

  注重导师制的落实。领导小组精心设计了导师制手册,每位初三任课老师人手一册,手册中对任教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进行详细的记录,进而能掌握学生在每一阶段的思想、学习等各方面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定期召开毕业班教师会,表彰毕业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优秀班级、先进个人,同时设立过程奖;对于毕业班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采用每月一次的通报表彰方式;对学习成绩进步幅度大的学生采用向家长发喜报及学校大黑板报表扬的方式加以激励。对中考特优生进行奖励。

  注重师德师能培训。从聘任初三老师伊始,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位老师老师要能与时俱进,跟踪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每个月每位老师都要有书面汇报材料。学校为这些老师定了很多学科前沿的教辅资料,为他们进行及时的知识补充或更新。每位任课老师每个月要完成两份中考试卷,从而能随时把握中考动向,了解前沿变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强化督查,级部分工明确,专人督查,日查周结月评比。每个有定班任务的校领导成员,要定期对班级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通报问题、解决问题;级部管理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对教学、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检查,每日一查,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评比。

  定期交流,树立典型。级部每个月底都要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对本月各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同时请优秀的教师介绍经验,促进教学工作更加有序、完善的开展。

  ■ 郑海军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