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朱子月 龙磊
淮安农商行始终坚持“本土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夯实管理基础,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在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截至2017年11月末,淮安农商行各项存款余额为308.5亿元,比年初增加39.6亿元,增幅为14.71%;各项贷款余额为222.1亿元,比年初增加29.9亿元,增幅为15.54%,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位居全市第三和第四位。
立足发展定位 服务地方民生
淮安农商行积极参与全市重点工程建设,紧密围绕全市重大战略举措做好配套服务。一是全方位支持各类市政建设,满足优质客户的融资需求。向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等工程建设授信2.7亿元,主动对接中央厨房、高铁商务区建设等23个项目,投放贷款21亿元,为民生领域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二是积极支持“双创”工作。长期以来,与地方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合作,为辖内有志青年和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融资服务。截至2017年11月末,累计向创业人员发放创业贷款5358万元。三是强化经营类信贷向消费类信贷拓展力度。发展住房、汽车、装修、旅游等消费贷款业务,为广大客户提供全功能的消费金融服务,今年以来,全行消费贷款较年初上升4.6亿元。四是完善利率定价。通过成本和风险控制,对中小微企业实施差别化利率管理,最大限度下调贷款利率,帮助小微企业节省利息支出,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其发展壮大。近两年来,农户贷款利率平均下降3%,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下降2%。
支持实体经济 助力小微企业
通过结合自身战略发展规划,坚持差异化经营,淮安农商行始终将服务小微企业作为重要战略导向。一是在满足传统产业信贷需求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及上下游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截至2017年11月末,向该类企业投放贷款近2000万元。二是积极推进圈链营销服务。深入发展供应链等链圈客户,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良好的商业生态。通过与农业龙头企业天参饲料合作,创新“公司+农户”供应链融资产品,截至11月末,已向上下游农户发放供应链融资贷款1.6亿元。三是丰富小微金融产品体系。不断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推出特色信贷产品。参与市经信委牵头组织,政企银三方联动“统贷通”平台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打造“一镇一品”特色区域化金融产品“施教通”服务施河教具企业;创新保证保险贷款,与人保财险合作,推出“科贷保”服务科技型企业;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推出“增信易贷”贷款,切实解决优质客户抵押物不足等难题;与担保公司合作,推进“股权质押”担保业务专项合作,切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涉外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三季度为赛斯人造草坪公司发放了史上第一笔出口商票融资贷款。
淮安农商银行从普惠金融政策出发,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与人力优势,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一是全方位打通支付结算渠道,加快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业务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截至2017年11月末,全行共有自助存取款设备301台,POS机2231台,全行银行卡发卡量居全市前列,为融通城乡经济、服务广大居民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着力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全辖587个行政村建成助农金融服务点810个,率先实现辖内乡镇地区金融服务全覆盖。三是积极开展金融扶贫。作为“农”字头的本土银行,该行在“识贫”和“扶贫”方面,按照精准要求做出积极尝试。在扶贫贷款投放上,坚持对所有低收入农户逐户建档、评级,在确保“项目可行、人品可信、用途可查、脱贫可达”的基础上,大胆投放,今年前11月,累计投放5650户1.1亿元。四是深入推行“新阳光信贷”服务模式。结合“全家福”产品,打造农村信贷拳头产品。以全流程的户籍建档、隔离评议、入户走访、预备授信、系统支撑,实现了对农户的全面、准确授信。该“模式+产品”的创新,重点解决长期困扰三农融资贷款难、担保难、贷款贵、高风险等一系列痛点和难点,较好满足农户的中长期用款及还款需求。截至2017年11月末,已完成26个乡镇的试点,完成农户授信2.22万户13.8亿元。
延伸服务渠道 打造全新生态
在做好传统金融的同时,积极创新服务渠道。一是牢固树立“一体两翼”发展定位,确立以农村、城区并进的业务战略。二是优化部门调置,突显机制优势。明确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延时问责制”,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区级经营管理中心及区域信贷中心模式,提高全辖贷款审批效率和风险管控水平。三是完善网点布局。近三年成立了8家分理处,不断填补服务空白,同时积极对全辖网点进行现代化改造。构建了包括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等渠道服务体系。四是积极建设社区智能型网点,今年上半年该行首家智慧银行网点正式营业。客户无需排队就可以利用智能自助终端办理卡折存取款、开卡换卡、补登折、缴费、挂失等多项业务。除此之外,还为客户提供PAD等设备供客户浏览金融咨讯、网上冲浪等,让客户切实体会到“宾至如归”之感。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