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雪梅
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据了解,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到底谁在“好心”制作这些谣言?背后有何利益链?
“别再喝了!桶装水开封3天后细菌增加227倍”,这是微信“辟谣”工具12月份最新揭秘的谣言之一。这个谣言中有所谓媒体试验、权威机构观点,如此“专业”的“科普”文章,可能会迷惑许多读者,进而“温馨提示”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而实际上,这样的“关怀式谣言”有着各种属性,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出发点无外乎这样几种:其一,帮助花了钱的公司打击竞争对手。比如有一则关于水的“关怀式谣言”,其虽然没有指名道姓攻击某款纯净水,但是通过描述和提醒,大家都能看出是说的某款纯净水。其二,是故意制造社会恐慌。比如最近流行的“鸡爪不能吃”“豆皮不能吃”“肉松不能吃”,有视频,有专家提醒,而实际上这些视频是移花接木而来的,根本就不是真实的。
“关怀式谣言”不仅仅是好心办坏事。对于市民而言,虽然没有鉴别真假的能力,但是也需要有基本的行为底线。对于说不清来源的信息,没有得到证实的信息,存在疑点的信息,切莫随手转发。你在转发的时候或许是善意的,是为了关怀家人和朋友,却可能被人利用了你的鲁莽和善良。
比如“阿司匹林可以救命”的信息,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位老人在看到这个信息之后,发生危险的时候吃了阿司匹林,结果加重了病情,险些死亡。这也警示监管部门对于“关怀式谣言”要加大打击的力度,不能让某些人打着关怀他人的名义,在网络空间兴风作浪。“关怀式谣言”的本质依然是谣言,不仅要识破辟谣还要严厉查处。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