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欣 海鹏
本报讯 涟水县住建局按紧紧围绕“循序渐进、适度集中、规划引领、农民自主”的思路和理念,积极探索乡村复兴的涟水路径,推动乡村集中居住工作稳步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启动实施农民集中居住点达109个,创建完成了5个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村庄,2个省级村庄规划建设示范村庄,4个省“三星级”康居村庄,6个省级美丽乡村,2个省级康居村庄,6个市级康居村庄。
坚持规划先行
牢牢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精品规划、精品建设”的原则。规划全覆盖。涟水县1676平方公里上分布有4590个自然村,面广量大。2013年起县住建局先后组织乡镇总体规划全覆盖、镇村优化布局规划全覆盖。多规融合。合理确定村庄发展路径,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交通、水利等专项规划进行多规融合,科学确定集中居住点,确保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分类规划。地域广、人口多是我县的显著特点,各类村庄地域位置、自然条件各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该局能因地制宜,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各发展村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美丽乡村与康居村庄相结合,土地流转和村庄重点建设相结合。
坚持多措并举
加强政府引导。实行基础设施优先配套。卫生、教育、道路、通讯、自来水、数字电视、文体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向农民居住点整合集中投放。同时依托现有的产业优势,推进产村融合,促进集中居住。以梁岔镇费庄村为试点,针对该村自然村组分散、交通不便、收入较低等现实情况,实施整村推进,引导集中居住。配套重大项目。依托淮安机场建设项目,配套建设高庄集中居住点,形成了一个基础设施配完善,幼儿园、学校、公园、菜场等公共设施齐全的示范居住点;有利于资本集中下乡,直接拉动乡镇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农民集中居住意愿。充分利用政策。贯彻落实省市相关文件要求,以建设涟水县特色田园乡村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工作。
坚持合理布局
中心带动区域,提升城镇化率。积极引导乡镇周边的村庄逐步融入城镇社区。对乡镇中的中心村突出注重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公益事业,采取扩建、改造等方式吸引周边村庄向该地集聚。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由内向外激发农民积极性。从源头上杜绝“政府热,农民冷”、“干部干,农民看”的现象,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从“要我搞集中”转变为“我要搞集中”。挖掘村庄自身特色。村庄之美,美在特色。从人口规模、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突出产村融合建设,避免遍地开花,条件成熟一个就实施一个。充分挖掘乡村底蕴,推进乡土风情、现代文明融合发展,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将村庄培育为承载乡愁、传承记忆的故土。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