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学让
本报讯 “汪爸爸,我来看您了!”前不久,淮安河下莲花街新安旅行团创始人汪达之墓地前,一位耄耋老者撇开众人的搀扶,直奔墓地,扑通跪倒,边念叨边叩头祭拜,令在场人员为之动容。
老人名叫洪友龙,今年已89岁高龄,是新安旅行团(以下简称“新旅”)的一名老团员,退休前任上海歌剧院教授。此次他在老伴的陪护下,专程来新旅历史纪念馆寻访并拜谒“新旅之父”汪达之墓地。在新旅历史纪念馆展厅,当老人看到汪达之的半身铜像时,他猛地甩开工作人员的搀扶,大步冲向汪老铜像前,深深鞠上一躬,哽咽道:“汪爸爸,我又看到您了。”当时江苏电视台、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组正在新旅历史纪念馆拍摄纪录片《烽火淮安》,当记者们得知老人是新旅老团员后,征得他的同意,对他进行现场采访。采访中,洪友龙老人详细讲述了他与“汪爸爸”的见面过程,以及“汪爸爸”是如何关心新旅团员们的学习、生活。“没有汪爸爸就没有我的今天!”谈到“汪爸爸”对他的关心时,老人泣不成声,几次中断采访。
采访结束已是中午,洪友龙不顾旅途劳累和饥饿,执意要去新安小学旧址旁的汪达之墓地祭拜他的“汪爸爸”,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动人一幕。
新安旅行团是著名的少年儿童革命团体,成立于1935年10月,最初由淮安新安小学的14名学生组成,校长汪达之任顾问,后陆续发展至600多人。在汪达之的带领下,团员们修学旅行全国,宣传抗日救亡,谱写了少年儿童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在新旅团员的口中,新旅缔造者汪达之校长就是他们的“汪爸爸”。在十七年战斗岁月里,汪达之校长就像父亲一样引领、教导他们,关心、爱护他们,带领他们走上充满价值的人生道路,是他们的“精神之父”。这一声“汪爸爸”,道出了“新旅之父”汪达之在新旅团员心中的崇高人格魅力,饱含了新旅团员对汪达之老校长的无限深情。这样的人格魅力,这样的“父子”深情,虽历经八十载岁月而未有丝毫改变。
新旅不朽!“汪爸爸”不朽!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