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生活的微光

 

  ◎《三十三年梦》

  ◎朱天心

  ◎学林出版社

  ◎2017年7月

  推荐语:

  如果非要简单地来讲我从这本书里读出的是什么,我想是价值与信念吧。在人生道路的一个个十字路口,该选择往哪个方向走的时候,天心都遵从了自己内心的这一价值与信念,一路走来到如今,一路都在看不一样的风景。

  杨照在序言中所说,《三十三年梦》从“三三”的灰烬中升起,记录了一个人如何忠实、忠诚地穿过多变的时代,穿过不变的京都地景,寻找并看守自我灵魂“自由”的过程。这说法准确无误。(推荐人:姜妍)

  ◎《东北游记》

  ◎(美)梅英东

  ◎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1月

  推荐语:

  继何伟之后,又一位美国人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别样视角的中国故事。 

  梅英东以女婿身份来到妻子的老家、吉林市附近的荒地村住了下来,写就了《东北游记》。在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和入乡随俗之间,在当下生活的烟火气和厚重历史的泛黄纸张间,他把历史、个人叙述和民族志研究编织在一起,道出这片名为东北的土地的前世今生。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每一次时代浪潮打过,都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记,直至今日仍隐约可见。身处其间的我们或许已习以为常乃至视而不见,然而当一个局外人用巨大的耐心去回溯这个故事时,我们恍然意识到,所有的理所当然都有其因果,所有的答案都远比它看上去的更为复杂。

  正如他本人所说:“在中国,历史无所不在,但通常它是一道鬼魅般的痕迹,或是一种透明般的存在。你需要用一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它。与此同时,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是如此着迷于中国当下的生活描述,但他们忘了,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塑造了它的当下。因此,在我的书中,我希望通过日常对话和对过去的探寻来理解这块土地。”

  (推荐人:林子人)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贾士蘅、张晓华等 译

  ◎中信出版社 

  ◎2017年8月

  推荐语:

  从19到21世纪,漫长的两百年时间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革命、殖民帝国的扩张、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乌托邦的实验从诞生到偃旗息鼓,再到最近这个世纪之交的“普遍和平”与区域战争。2017年,我们似乎又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分岔口,近三十年来的秩序不断震荡,政治版图上出现了一只又一只的“黑天鹅”。如何理解这样的变化,又该作何反应,成为了许多人焦虑不已的疑问。

  此时也许是最能够说明“历史何为”的关头。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新中文版在这个节口出版,可以说踩在了历史的节拍上。霍布斯鲍姆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将两百余年的历史时段分为“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其中的主线是,欧洲的资本主义有哪些内在的张力促成其向外扩张的运动,产生资产阶级统治和欧洲的全球帝国网络,而在此之上,20世纪的世界性战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尝试,又带来了极其复杂的后果,一直影响到今天。(推荐人:任其然)

  ◎《五十四种孤单》

  ◎普玄 等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

  推荐语:

  这是一本罕见之书。不同于我们熟悉的颐养天年、老有所养、老有所归等理想老年生活景象,它向我们呈现了老无所依、老无所归的中国孤寡老人群像。在口述史所打捞的老人记忆“骸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当中,既有代表着新中国初创期,成群结队、熙熙攘攘的小人物,也有70年代的劳动能手,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在时代夹缝中苟活的“牺牲者”。

  这些记录像是社会学调查吗?或者是人类学田野研究?写作归属于什么名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孤寡老人可以自己发声讲述:他们从前是怎么过的,今日又是如何生活的。毕竟,比起孤寡无依,更悲哀的是被人遗忘。

  (推荐人:董子琪)

  ◎《解析彩虹:科学、虚妄和对奇观的嗜好》

  ◎(英)理查德·道金斯 

  ◎李虎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3月

  推荐语:

  这是我读过的道金斯所有书里最温柔的一本了。当这位知名的无神论斗士信手拈来济慈和叶芝,从彩虹之美讲到科学之美,其冷峻严厉比《自私的基因》里少了几分,却依然铿锵有力,剑指反科学和伪科学的咽喉。

  牛顿解析彩虹,引出了电磁学理论和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人类大脑如何处理光的信息的问题,由解析彩虹建立的光谱学成为了我们理解宇宙的一把钥匙,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恒星的自然演变和宇宙的来源……就算这些都与你无关,要知道,如今医疗上的磁共振成像也是由此而来。倘使你依然认为科学损毁了诗意、蛊惑了人心、侵犯了神秘主义的神圣阵地,那真是太不礼貌了。我们难道不该为人类所具备的智慧与理性欢欣庆幸吗?(推荐人:黄月)

  ◎《宇宙》

  ◎(美)卡尔·萨根 

  ◎陈冬妮 译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年8月

  推荐语:

  这本《宇宙》问世于1980年,在过去的近四十年时间里,中文版也已出过两三版。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宇宙》及由其改编而来的电视片可能都是许多人了解宇宙、望向深空的第一扇窗,影响了一整代读者。无疑,这扇窗开得十分成功,萨根笔触清浅、立意高远,他写的不仅是宇宙(虽然宇宙已是无限),还有科学探索的意义与精神——我们的来历和我们的未来,都在宇宙之中;看到宇宙全景绝非哪一代人之功,科学在不断拓宽我们的视界和文明。有一个说法是,近年来科学类畅销书频繁涌现,原因是望向宇宙能使人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琐碎无奈。(推荐人:黄月)

  ◎《米歇尔·福柯传》

  ◎(法)迪迪埃·埃里蓬 

  ◎谢强、马月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推荐语:

  福柯可以说是当代最无法绕开的哲学家、思想家。而关于福柯的争议也连绵不断。左翼顺着他的理论批判今天的新自由主义秩序,批判对于人的控制和统治术。而也有人怀疑福柯是新自由主义的潜在支持者,指责他把生活过成一种艺术,让抵抗变得完全个人化。《福柯传》记录了这位思想家充满争议的一生,这一生也是欧美社会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历史缩影。(推荐人:任其然)

  ◎《活着回来的男人》

  ◎(日)小熊英二

  ◎黄耀进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推荐语:

  《活着回来的男人》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小熊谦二的普通日本人,1925年出生于北海道,曾参加过侵华战争,从西伯利亚战俘营死里逃生,回到日本后,又受尽警察监视、就业歧视和世人的白眼,还因罹患肺结核而失去了半边肺叶。后来,谦二幸运地搭上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自己做起了小生意,过上了衣食无忧的中产生活。

  谦二的故事还没有结束,生活稳定下来后,他开始大量阅读关于二战的历史研究和回忆录,由于在西伯利亚战俘营的经历,他还喜欢读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关心东欧的民主化运动,退休后的第一个旅行目的地是波兰。在试图了解历史的同时,他也在参与和行动,包括给“国际特赦组织”、“无国界医生”等NGO捐款,写英文明信片到世界各国声援被逮捕和压迫的政治犯,他甚至还曾和一个中国人一起站在原告席上,起诉日本政府,向其索要战争赔偿。

  在谦二八十多年坎坷的人生经历中,相对平静的晚年反而给我最多的感触,在阅读的过程中几次哽咽。在漫长的战后生涯中,他不断通过阅读和实地考察重访那场令他痛苦、甚至差点夺去他性命的战争,试图理解和反思自己的经历,并由此关注和帮助与他有类似经历的人。面对在日本重新抬头的右翼势力,谦二称胸中有“宁静的愤怒”,它将其归结为一种无知,“许多人不愿面对自己不想知道的事情,更不勤于学习”。而他本人的经历恰恰说明,学习和反思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个人境遇,去理解更深刻也更宏大的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更能赋予我们体察他者的能力,哪怕是在战场上曾你死我活的敌人。

  这本回忆录由谦二的儿子、战后日本研究学者小熊英二执笔,在父亲的口述之外,英二还补充了很多社会背景和学者的观察,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出身底层的不同人险些被战争摧毁却最终超越战争的一生,也能透过他的人生轨迹,依稀窥到他背后那个因战争而脱离正轨又艰难回归的日本社会。(推荐人:张之琪)

  ◎《管家》

  ◎(美)玛丽莲·罗宾逊 

  ◎张芸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推荐语:

  《管家》是那种像湖水一样深的小说,在玛丽莲·罗宾逊的精雕细琢下,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有魔力,将人摄入、沉到湖底。她用通透但寒冷的文字塑造了指骨镇——一个位于爱达荷州的偏远乡村。这里潮湿、寒冷、常有暴雨光顾。 

  故事的中的人物不多:小镇上的一对孤女,露丝和露西尔,还有她们那位向往远方、时常出走的姨妈西尔维。小说情节也并不复杂,讲述的是露丝与露西尔的成长,露西尔后来的出走以及露丝和姨妈西尔维的相依为命。但这部小说的解读方法并不单一,可将其视为一部成长小说,讲述一对姐妹的成长历程,期间她们走上不同道路,选择不同的人生;也可将其视作一部宗教小说,其字里行间透露出宗教性质的隐喻以及对生命的关照。

  (推荐人:傅适野)

  ◎《大地上的亲人》

  ◎黄灯 

  ◎台海出版社 

  ◎2017年3月

  推荐语:

  2016年的春节,一篇名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的文章传遍了朋友圈,从此知识分子或城市一代、二代的“返乡书写”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公共话题。但在文章的作者黄灯看来,这并非是一年一度的春节返乡随感,而是对家族历史的梳理,是她多年观察的一个出口,以这篇文章为契机,她开始着手写作一本酝酿多年的关于乡村的书,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本《大地上的亲人》。

  书中,黄灯写道,作为整个家族唯一一个获得高学历的人,她的成长经历,隐喻了一条逃离乡村的路径,因此,于她而言,书写乡村,书写自己的亲人,首先是一种自我清理,即像黄灯这样一个被农村滋养的城市一代,如何突破城乡的二元对立、阶级的区隔和生活圈子的疏远,与自己的乡亲建立一种关联,让农村凋敝的现实至少有机会进入城市精英和知识界的视野。所以,这本书称为“生病了的农村的病历”,而她自己,就是“写病历的人”。(推荐人:张之琪)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祝勇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年7月

  推荐语:

  2017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如果你只有时间读一本关于他的书,那么这本书要郑重推荐。作者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为线索,串起了苏轼跌宕起伏、洒脱恣意的一生,展现了他的多面形象:一位集诗人、书法家、画家、美食家等身份于一身的旷世奇才,一位终生忠于自我和信仰却屡遭贬谪的官场失意人,一位不屈从命运、超越时代的真儒。(推荐人:林子人)

  ◎《饥饿》

  ◎(阿根廷)马丁·卡帕罗斯著 

  ◎候健、夏婷婷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推荐语:

  自人类社会建立之初,饥饿问题与饱受饥饿之苦的人就始终存在,以至于我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数字去讨论它,躲在数字背后与具体问题保持着安全距离。然而马丁·卡帕罗斯在《饥饿》中告诉我们:此时此刻,全球有9亿人正因缺乏工作机会、没有薪水而忍饥挨饿;平均每5秒中,就有一人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死亡。在书中,数字构成的宏大叙事和充满痛楚的个人故事交织缠绕,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全球饥饿图景。生活在一片尚保留饥饿记忆的土地上,我们也应该对饥饿问题保持警惕——正如作者的警告所言,全球经济的现有机制正在使这一发迹于全球经济秩序底端的问题反噬链条上游。(推荐人:林子人)

  ◎《南方高速》

  ◎(阿根廷)胡里奥·科塔萨尔 

  ◎金灿等 译

  ◎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推荐语:

  胡里奥·科塔萨尔是阿根廷著名作家、短篇小说大师,也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代表人物。小说集中包含《秘密武器》、《克罗诺皮奥和法玛的故事》以及《万火归一》三部短篇小说故事集。其中既包含为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提供灵感的小说《魔鬼涎》,也包含为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周末》提供灵感的描述一场史诗级大堵车的小说《南方高速》。也包含像《克罗诺皮奥和法玛的故事》的那种flash fiction,用寥寥几百字为读者科幻一个全新的世界和看世界的方式。(推荐人:傅适野)

  编者的话: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