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旭东
1月4日,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路上16处BRT公交站台顶板在大雪中倒塌,造成27人受伤、1人死亡。据悉,该项目在建设时核算价格是1500万,安徽创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当年5月6日以711.58万余元中标。低价中标引发群众对该事件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产生质疑。
到底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必妄加评论。但工程“对半砍价”中标却也令人咋舌。预算核定价往往包含了项目的材料费、施工费、器械费、人工费以及各种可能会遇到的成本。中标价出现打折很正常,但也要控制在有限范围内,为了中标拿项目,“往死里砍”确实不妥。
每一个项目是有成本的,投标人必然会进行深度的测算,若要真能按照核算价中标则太好不过,既能质量有保证,又能得到应得的利润,可谓皆大欢喜。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只要有了竞争,压价就不可避免。投标价格压低了,赚的钱自然少了,可为了利益最大化,怎么办?或许,也只能从材料价格上打打折扣,若当真能采购到物美价廉的原材料自然再好不过,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做过预算、核算,才知道“心里的苦”。每一个原材料的价格都会随着市场价格波动,也跟自身规格有关,而规格信息却也是中标人打折扣的源头之一,看似一个个材料符合各项标准,却处处埋藏着“陷阱”、透露出“玄机”,甚至能节约很大一笔费用。这也让政府采购方、监理方不得不与施工方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而狠压低价跟招标方式的选择脱不开干系,不少地方为了节约支出、控制成本,即便明知道有更好的方式可选,却也依旧不愿意为多出的这笔费用买单,殊不知为更大的隐患埋下“祸根”。不该省的费用是省不得的,毕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一项项民心工程只有不断追求高质量,我们的服务才能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味压低价,或许只是“看上去很美”,一旦出了问题,相关干部被问责、追责甚至免职这都算不得什么,给群众带来的巨大伤痛才是真正难以抚平的。为民投入基础设施是好事,但好事就要做好做实做到位,尤其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服务,一定要通盘谋划、全面考量,多往隐患、缺陷、不足上做做假设、想想预案。
相关招投标部门、机构也当从体制机制层面再多做些思考。对每一项工程该怎么招标、招什么样的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作为等提出明确的标准、要求,而不是放纵基层单位和市场“任性而为”,只顾眼前利益而罔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