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一个安静的乡下老人

 

  □孙晓敏

  子君带着窗外半枯的槐树新叶,或是老干上的一串紫藤花,梨涡浅笑,慢慢走来。条纹布衫,玄色的裙,皮鞋轻叩砖路,发出清响。我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印象初始于《伤逝》——久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读小学的女孩子翻着由电影《伤逝》改编的小人书。

  几只油鸡逐渐成为肴馔,小狗阿随丢了,子君走了、死了,屋子里,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聚集在一处,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温情、浪漫、残酷,蕴含着欲哭无泪的悲哀,在一个小女孩心里烙了太多的困惑和不解,不懂故事,不懂寓意,但能感受到那股哀伤透骨的悲情,从心底生出挥之不去的忧伤。

  到我能理解《伤逝》时,其间已接触了鲁迅先生更多的文章,以散文、短小说居多,皆花了大力气学习和背诵。在我的读书时光,先生的每一篇入选教材篇目都是重点中的重点,考试时占很多分值。百草园,三味书屋,社戏,乌篷船,茴香豆,是那样的鲜活生动。而先生的“呐喊与彷徨”,让我第一次感受身为中国人的凛然气节。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多么可贵,紧紧伴随着每一个人的灵魂。

  我真正读懂先生,源于萧红写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将近两万字。我读了又读,脑海里浮现的是一条河,一条名叫呼兰的河。这篇怀念文章足以与《呼兰河传》比肩。因为在萧红的心里,只有鲁迅先生和祖父给过她人世的温暖。窗外的风,从遥远的北方来,从繁花若梦的上海来,从孤零飘落的浅水湾来,那是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

  但凡对萧红身世和经历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理解她对鲁迅先生的感情,就是恩师加父亲。先生对萧红萧军,皆有知音之情、提携之恩。在萧红短暂的一生里,鲁迅和许广平给了她缺失已久的家庭的氛围。我喜欢萧红的文章,痛心于她的坎坷。看着鲁迅先生对萧红点点滴滴的关爱,心里升起汩汩暖意,越发亲近这位长者。

  萧红写完《回忆鲁迅先生》三年后亦憾别人间。近些年,有少数作家在网络和杂志上发表关于鲁迅和萧红隐秘情感之类的文章,每每看到,都忍不住在心里痛骂。如果真的用心读过他们的作品,何以出此妄言。这世间从来不乏无良小人,终究会被时间唾弃,而真正的高尚,无妄之言诋毁不了,生离死别隔断不了,岁月烟尘湮灭不了。

  2012年初夏,绍兴,冷雨潇潇。我走过光滑湿润的石板路,走进鲁迅故居。在门口,静静站立,迎面飘来的似乎都是先生文章里描写的气息。屏息跨过门槛,去看看百年沧桑的老屋,再找找传说中的百草园。雨不停地落,长裙沾染了雨水。穿过一个个九曲回廊的院子,时光仿佛倒流,让人唏嘘。我看到了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看到了游客在长廊里簇拥,红红的鱼儿在水里不停腾跃。

  后院的百草园,齐整整的一片平地,不知道被什么人种上了几畦玉米,稀稀疏疏的,也好,看上去不至于太荒凉。前面立着一块简单的石头,上面写着“百草园”三个绿色的字。围拢着一圈人,撑着伞,朗读着鲁迅先生的文章,声情并茂,让人动容。文章千古事——江南这么一个普通的院落,就这样永远留在了中国的文学史上,也刻在了中国人的心上。

  鲁迅先生的伟大无可抹煞,他的情怀在国家,在民族;他的风骨在书册,在字里行间。若天假以年,先生能活至米寿,一定会写出更多直抵人心的文字。而年老回故乡,如萧红所说,他就像一个安静的乡下老人,眯着眼晒冬天的太阳,追忆无尽往事,在乌篷船一下一下清浅的橹声里,安然入眠……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