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微
文学史上的大家把阿Q形容为当时那个状态下亿万中国人心理的缩影。
本文谈谈我的理解——我得引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阿Q表现的自轻自贱及自我安慰的人格心理,简单可把它看作在电视里常听到的一类病因来分析,就是自大型人格障碍。
他潜意识做出的那些看不起王胡、对赵老爷表现的恭敬都是在渴望村里或更多的人对他尊敬。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了解自身的弱点——他是个流浪的短工,没有权势没有钱财,连女人都没有,所以才有后面“别人不问,他也不说”的解释。
他知道自己什么也拿不出手,可为什么有了自我安慰?因为逃避,生活越是不愉快,越是糟糕,人就会逃避。并且阿Q还是一个特别在意别人看法的人。
什么人尤其在意别人的看法?从来没有体会过认同感的人。阿Q喜欢去人多的地方,渴望得到认同,可这样的人往往不被接受,像个哗众取宠的小丑。就像调戏小尼姑时,酒馆众人反应的描写,同时阿Q又是个极为胆小的人,这就是他为什么喜欢跟人吵架动手的原因,越是心虚就越表现强势。
再来,怒他不争。
他的职业是一名短工。但鲁迅的描写让人有种错觉:他到底是勤劳的,还是得过且过混日子?其中有一段写,有个老头子颂扬阿Q能干,可又写阿Q赤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如果是真心,那阿Q就是个勤劳能干的短工,可为什么他会流浪到住土谷祠?那我就怀疑,他好赖不分,又或者是自我安慰的人格作祟,让他以为这话是认同他。当然,他也有清醒的时候,他哪里不知自己不受欢迎的事实——虽然当人们需要他时不计较,可更多时候,他也对村里的人嗤之以鼻,这是一种很纠结的状况,他融不进未庄,只好骂他们嫌弃他们,又无法克制惯常的低三下四的奴性:在乡绅地主面前,他又是如此卑微低贱。还有就是阿Q革命的事,他为什么要革命?因为他想借着革命这股风让村里人对他的形象改观。
大概大家都会遇到一个有些邋遢学习不好、爱撒谎,或用欺负同学来彰显存在感的同学吧。这样的人很难让人有认同感……生活教会我们一个不成文的常识:以貌取人不是没道理的。尽管后来阿Q不知从哪弄来一些漂亮稀奇的玩意,但在面对赵老爷时仍是一副低贱的样子。因为不自信,所以才有了趋炎附势两副面孔。这时的他与往日流浪短工的形象不一样了,有些飘飘然。
他不争。为何不争?当革命军的传闻越来越凶,他心慌又不安,于是讨好赵白眼,可他们是怎样理解这种行为的呢?
暂且把赵白眼看作是好的那一派,对革命有至高的热情和决心。阿Q呢,他或许是过怕了穷困潦倒、一无所有的日子,满心想着夺取别人家的东西。这也是结局画押时,他说他不认字的暗线提示。阿Q完全不必倚仗赵氏,可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这是讽刺阿Q眼界狭隘,局限困住了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阿Q的局限性在这里,他对地保和赵家的话深信不疑,他在赵老爷面前不敢造次,这两处呼应,引出鲁迅对那个年代的良苦用心。
或者赵白眼可能没那么高尚,他佩戴了自由党的徽章时,不也耀武扬威地炫耀了吗,那也明显暗示了那个阶段的秀才对形式主义的偏执。
封建社会的农民短工可说是最底层的人,国家局势动荡,人民迷恋往日的旧社会气息,外敌入侵,清朝腐败并没落,早已把这些生活在最底层却是国之根本的人磨得麻木不堪。
我最后对于阿Q还是同情多于疾恨。为何?大时代下错误政治暴力下的产物,长期压迫下扭曲的精神人格,如何不哀,如何不怒?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