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文萱
铁凝的《哦,香雪》背景虽没明确指出,可从作者描写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对台儿沟这个小城镇的渗入,不难推出应是上世纪80年代。隔着近40年的距离,读起来却不觉得陌生。细想来,可能是铁凝的创作没有像当时其他作家一样热衷去讲述文明和愚昧、城市和农村的冲突,相反,她弱化了时代的主题,香雪的形象超越了对当时社会改革的思考,铁凝要写的是,是人的文学,审美的文学。
沈从文用笔构建一个“湘西”,铁凝也构筑一个“台儿沟”的世界,它们都是美的,不过有意思的是,铁凝宁愿尽可能地缩小——仅从火车停靠的短短一分钟入手,这样的好处是把控力、表现力、作品张力更强。
台儿沟的女孩们是这“一分钟”的主要人物。为了迎接火车停靠的一分钟,在端上晚饭时她们就慌了神,胡乱吃几口就梳妆打扮,穿上最美的衣裳,化上最美的妆,怀揣着自己的小心思反复斟酌……在十七八岁的年纪,她们因懵懂和情窦初开,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拥有单纯的好奇和神圣的仪式感,这是美丽而可贵的。
香雪则是女孩中的主角。香雪在某种程度上和其他女孩不同——香雪是台儿沟唯一一个上了学的女孩。小说有这样的描写:当凤娇拉着香雪去看火车里一位夫人头上别的金圈圈时,香雪很长时间是看不见那个金圈圈的,即使最后看到了,在下一秒也立刻就注意到了皮书包和铅笔盒。香雪的渴望,与“凤娇们”代表的物欲追求是不同的,我想,在她的潜意识里,“铅笔盒”背后是渴望受到更好的教育,可以坐着火车到处耍,可以走出台儿沟去看世界。这也是后来香雪为了换回铅笔盒不惜忍受父母的责怪而拿出四十个鸡蛋,甚至一向怯懦的她竟跳上了火车摸黑走了三十里路的力量源泉。
私认为,作者布局最厉害、最巧妙的就是让香雪踏上了火车,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香雪对于至高的精神文明的追求,会像翅膀一样保护着她并且托着她飞翔,让她无所畏惧。香雪是新时代文化精神之美的承担者,她有无限可能;可是对于专注于物欲、没有“远方”的人而言,他们最大的可能也只是坐井观天仅靠停留一分钟的火车去填补人生的空白。
香雪身上展示的另一层面的美是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小说是这样描写香雪踏上火车的,“她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她终于踏上了火车”、“她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不难发现,香雪虽然害怕但从她站在车站到最后上了火车是没有任何人任何事逼迫她这样干,也没有外来者的形象去干预她,回来时香雪没有听从乘客们七七八八的建议,而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有人说香雪一个人回来的时候是害怕的,我不否认,但我更认为香雪很享受自己的“三十里”。首先,从景色描写来看,作者运用了很多比喻、拟人等手法,并极力渲染出一种有生机、静谧、柔美、神秘且神圣的环境;其次要看香雪自身的举动,她对自己的过往进行了回忆和反思,然后用小溪清冽的水洗了一把自己的脸坚毅地赶起了自己的路程。香雪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让她不再害怕,只有享受和绽放的美妙。这是成长中最独特的美,是当回过头来会“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起来了,那是欢乐的泪水,是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阵从未有过的骄傲。”人生漫漫,总有一些选择要自己做出决定,总有一些路要自己走,当一个清纯的、未经雕琢的像璞玉一样的少女为了自己的决定而抹干眼泪、不再恐惧站起来走下去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她让路,因为她独立人格下的成长实在太美,一颗小小的心脏和单薄的身子足以撑起整个世界。
这些景与情的交融,使文章充满了自然氛围、诗情画意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创作总根于爱,能生于爱才能文,文学活动一定是基于作家的情感。铁凝是真的爱台儿沟的人和事物,爱她们的一切,所以在《哦,香雪》中没有一个人、一件事是令人觉得不好的,甚至是不对的。因为这份原始纯粹的爱,所以铁凝可以尽可能地抒情,发现最细微的变化,在短短“一分钟里”刻画出比万花筒还精彩的世界。
凡是本真原始用心的作品,无论在什么年代都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正如铁凝自己在《又见香雪》中写道:“香雪并非从前一个遥远的故事,那是人类最美好的天性表现之一,那本是生命长河中短暂然而的确存在的纯净瞬间。有人类就永远有那个瞬间,正是那个瞬间使人类有所附丽。”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