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借东风”妇孺皆知。看到这幅戏画,人们也会想起马连良,想起他演的《借东风》:“诸葛亮站坛台观瞻四方,望江北锁战船连环排上……”
马连良(1901-1966),回名尤素福,京剧表演艺术家,“马派”艺术创始人,扶风社招牌人物,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清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因家学渊源,他8岁入科班,先后学武生、老生、老旦、丑和小生,14岁主演老生,17岁期满出科,南下福州担任主演,18岁北返,声誉鹊起。马连良一生笃学,在科曾转益多师,出科则追摹谭派艺术,登门求教王瑶卿先生。广征博采与不断实践使他的艺术修为不断精进,先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称前“四大须生”,后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后“四大须生”。1931年,马连良与周信芳同台,二人技艺精湛,各展风采,一时“南麒北马”称颂梨园。自出科登台至蔚成大家40余载,“马派”艺术盛行不衰。
和旧时代许多艺人命运相似,马连良的艺术之路一波三折。抗战期间表现民族气节的《苏武牧羊》遭禁,本人为日伪胁迫赴伪满演出,以至抑郁成疾,抗战胜利后返北平病休。1948年冬马连良赴港演出,因病滞留。此间新中国成立,马连良渴望北归,却有两忧困扰:一是台湾明面上尊其为“国剧宗师”,暗地里以坐探日夜监视,二是对抗战时期的往事纠结,深感不安。
正在马连良纠结犯难之际,北京传来佳音。1950年秋,马连良收到女儿马力来信转告,毛主席、周总理邀请他回来,“过去的问题不会追究”。马连良如获重生,积极配合中央筹划。1951年国庆,他机智摆脱敌特,来到尖沙咀与周恩来派来的同志见面,在党中央安排下离港北还。1952年7月1日,周总理邀请他参加建党31周年联欢会,周总理再次宽慰心有余悸的马连良,不要把“过去的事”放在心上,高度赞扬其返回之举。马连良心里无比踏实,以后无论遭际如何,他从未后悔从香港回来。1953年冬天,受周总理委托,马连良率团赴朝为志愿军巡回演出。从此,京剧“马派”艺术又开启一个新的鼎盛时代。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