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河下的日子

 

  河下的日子 ■ 范小青

  在一个秋天。

  也或者是春天。

  冬天也不要紧。

  天气晴朗。

  或者,下着雨。

  都好。

  秋天是热烈的,春天比较温暖,也可能有点春寒,冬天则肯定是寒冷和肃穆,有太阳的日子或者有雨的日子,随便是哪一种天气,无论是哪样的温度,不管是什么样的氛围,都不要紧,我们要去的这个地方,适应每一个人,每一个季节,甚至每一天。

  所以,我并不是头一次来这个地方了。

  这个地方并不算很有名,许多人并不知道它,更多的人甚至没有听说过它,但是这也不要紧,反正我们来过了,又来了一次,还会再来的。

  它一直就在那里。

  这就是淮安区的河下古镇。

  世上有名的著名的名声很大的古镇多得去了,为什么我们会一再地去往河下古镇呢。

  一定是有一种缘份吧。

  或者,是有一种我们暂时还没有完全感受到的吸引力吧。

  我不是一个人来的,有一群人,三五个,十多个,对于一个只有一条小石板街的古镇来说,忽然来了十多个人,算是车马盈门了吧,算是宾客如云了吧,会很吵闹,很喧哗了吧。

  其实不用担心,不要说三五成群十来个人,即便来再多的人,即便有再大的动静,河下仍然是河下,它仍然是安静的,平和的,它有自己强大的气场,这个气场,外来的人,再多的人,也打不乱它的。

  毕竟,河下有着漫长而深重的历史沉淀,2500年前,就有了河下,几千年来,历史在这里驻足,留下了痕迹,时光在这里停顿,抚摸过大地与山河。

  几千年的积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惊动的,不是你我数人就能冲破的,是的,凡是外来的人,凡是从外面来到河下的人,似乎都已经明白都已经知晓了,他们的脚步是轻轻的,他们说话的声音也放低了,好像要去配合河下的天生的恒远的宁静。

  河下完全有资格安安静静一言不发地待着,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在它的十分平凡的外表之下,饱藏着令人惊叹的秘密呀。曾经的108条街巷,曾经的44座桥梁,曾经的102处园林,曾经的63座牌坊,曾经的55座祠庙……我们能够想象出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传说,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曾经的辉煌……

  不过,可是,千万别误会了,别以为河下只有一个“静”字。

  河下的“静”,是和它的“动”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因为我们走着走着,就已经感受到了,我们走着走着,就已经呼吸到了,历史的人物就在这里,他们的精神气,在这里飘逸,在这里行走,韩信,枚乘,吴承恩……他们的身影融入在河下的空气之中,飘荡在古街的每一个角落。

  这就是动感呀。

  想一想吴承恩吧。这个安静的古镇上有他的故居呀,他在静静地写作,他写《西游记》,而《西游记》的动,却是天下世上少有的奇动,大动,惊天地泣鬼神之动。

  一直到今天,河下仍然是静的,同时也是动的。老街上普通民居的门前,摆着各色河下的土特产,满是民俗的样子和通俗的味道,老卤大头菜,顾家茶馓,德源酱园……热气腾起来,动感充沛,香味扑鼻,烟火气十足,还有文楼里的正宗淮帮菜以及文人相聚的情趣,文友文心文趣,宜酒宜诗宜茶,还有一个上联“大小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据说至今无人对出下联,也算是河下一绝。

  古镇是供人观赏的,更是让人体会的,体会它的古老的同时,也体会它在现代社会的模样,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这里继续展开,并没有因为它成为了旅游景点而被剥离出去,于是,历史也没有中止,继续书写着河下的册页。

  河下的日子,就是这样,既静又动,既动又静,十分自然,十分融合。

  这是真实的、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河下,以及河下的日子。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