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人物:脱贫户盛万香一家 豆沙汤圆里,日子一年更比一年红火

■融媒体记者 杨丹丹 通讯员 王成秀

“现在的日子就像豆沙汤圆,暖心、暖身,一年更比一年红火。”昨日,清江浦区黄码乡邱庄村村民盛万香一边和家人包汤圆,一边激动地说。

盛万香家300平米的房子颇显气派。“这是贫困户的家?”记者心中犯起了嘀咕,进屋一看,与外表大相径庭,除了简单的家具,什么都没有,盛万香向记者道出了缘由。2013年以前,盛万香一家4口,虽然儿子患有先天性智障,但因为自己和妻子吃苦耐劳,生活倒也过得不错。2013年底,一家人欢欢喜喜地盖了楼房,正准备添置家具家电时,厄运突然降临。

当时正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我如果早一些知道女儿得这个病,家里的钱就不会用来盖房子了。”盛万香说,他和妻子带女儿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医,后又到南京、上海检查,两个月花了七八万元钱。“那段时间,我每周都带女儿去市一院输血,一次费用2000多元,每天还要吃100多元钱的药。”盛万香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4年6月20日,女儿在上海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2014年12月康复回家。“做手术花了20万元,还有其他费用,借的50多万都花光了。”盛万香和妻子清楚地记得,回到家时,他们已身无分文。

女儿治疗期间,时任村支书高金龙找到盛万香,帮其家庭建档立卡,确立了帮扶责任人——时任黄码乡党委书记高军。黄码乡党委组织乡机关干部、邱庄村干群、乡中心学校等力量,为盛万香一家募捐8万余元。“很多部门都给予了我们帮助,区民政局通过大病救助帮助报销了近10万元医疗费,区红十字会给了1万元,市民政局帮扶了3000元,学校每年给1000元……”盛万香说,这些都让他们一家人倍感温暖。

作为帮扶责任人,高军隔三差五就会询问盛万香的帮扶需求,逢年过节更是带上救助金和慰问品上门探望。盛万香说,高军不仅为他们“输血”,还为他们“造血”创造条件。之前,盛万香一直在外地种大棚,高军就主动联系信用社为盛万香申请了2万元项目贷款,帮助其回家乡开展种植。同时,合作社的红椒、西瓜种植能手上门手把手教盛万香种植技术,加之盛万香和妻子的努力,几年下来,他的红椒、西瓜大棚从几亩扩大到20亩,年净收入达到10万元,扣去成本等,一年净赚5万元,顺利脱了贫。

生活有了盼头,日子也有了奔头。“我们就想着尽快把债务还清,家具家电一点一点添置齐全,一家人开开心心奔小康。”盛万香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在淮安,像盛万香这样的脱贫家庭不在少数。2018年,我市落实“阳光扶贫”监管机制,深入开展人大代表“千百万扶贫济困大行动”等结对帮扶活动,加快推进古淮河沿线、淮涟接合部和西南岗片区等扶贫产业带建设,实施产业富民项目114个,落实社会救助和兜底保障政策,12万低收入人口如期脱贫。同时,通过开展农村相对集中居住、土地连片整治、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和资产收益扶贫等工作,51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