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一代更比一代强

 

  编者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40年间,行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我们伟大祖国每一天每一秒都在成长着、前进着。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今天,当我们回首改革开放走过的峥嵘历程时,便会发现,40年来的点滴变化,早已汇聚成伟大祖国的沧桑巨变,铸就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一座光荣的不朽的丰碑。

  改革开放40年来,淮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一件又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上,体现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耕耘、创新、进取上,体现在成千上万淮安普通百姓、普通家庭的命运变迁上……这一切,无论是重大事件,还是百姓生活,都是淮安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一部分,都值得深情回望、忠实记录。

  岁月不惑,春风正劲。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报以“辉煌40年 筑梦新时代”为主题,开设系列专栏,与广大读者一起重温这片土地上的风云故事,一起找寻淮安普通百姓、家庭的奋斗足迹,共同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在拥抱新时代新梦想中共同谱写好崛起江淮精彩篇章。

  ■记者 张小燕 张祥/文 王昊/图

  乡村六月,瓜果飘香。昨日上午,在淮阴区棉花庄镇军田村的武梅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刘桂兰、李建梅、金婷婷祖孙三代“女掌门”带领着上百名妇女在劳作。71岁的刘桂兰身体硬朗,动作麻利地和工人进行着辣椒播种;不惑之年的李建梅边招呼工人采摘西瓜,边接待从湖北、浙江、安徽等地慕名而来的客户装车;90后的金婷婷应约送一车西瓜到市区刚回来,又在手机上的“武梅果蔬商城”接了几个单……

  “一晃40年,这变化可真是大啊!”播种间隙,刘桂兰来到屋里歇个脚喝杯茶,望着一面墙的荣誉证书,心里感慨万千。

  1987年,辣椒制种在淮阴还是个新鲜事,县里从各乡镇召集51名党员,动员搞辣椒制种,生性胆大的刘桂兰靠着种山芋攒下的3000元资本第一个报了名。

  “扁担一拿就挑水,小车一推就下地。”刘桂兰回忆道。灌溉缺水,她一根扁担两只桶,从水塘到大棚,一天60趟下来,肩膀磨破一层皮。育种缺技术,她请来技术员,拜师学艺从零开始。这一年,五分地大棚,她净赚了两千元。

  靠着勤劳苦干和刻苦钻研,刘桂兰的辣椒制种迅速发展,经济效益逐年提升。1989年,推倒了家里仅有的两间泥房,盖起了四间亮堂的瓦房;1992年,辣椒制种发展到20亩地,她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辣椒制种专家。30多年来,经过千百次试验,她成功培育出辣椒新品种10多个,畅销国内19个省份,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她带出的30名徒弟,陆续走上了辣椒制种的富裕路。

  母亲敢闯会干的拼劲,在李建梅心里播下了种、扎下了根。1990年,高中毕业的李建梅回到家里,跟母亲学种地。渐渐地,李建梅发觉,辣椒品种单一,如何使凝聚母亲心血的这份家业更加兴旺?种植西瓜的念头油然而生。2009年,李建梅远赴浙江拜访种植西瓜的专家,学成归来当年就种植了300多亩西瓜,深受市场欢迎。

  (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