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建石
机缘巧合,又一次来到淮安,瞻仰全国规模最大的展示周总理丰功伟绩的综合性纪念场所周恩来纪念馆,拜访新获批国家级红色旅游标准化试点、开了江苏先河的周恩来故居。
古人早就创造了“衣锦荣归”这样令人无比欢欣的词,也留下了“少小离家老大回”这样让人无限感慨的诗句。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自从1910年12岁离开淮安后,就再没有回过家乡。
周总理怎么就不回老家看看呢?66年,哪怕一次、哪怕顺带也好啊!
是太忙太忙吗?是的,但也不全是。
1958年7月,周总理面对家乡人的邀请,感慨地说何尝不想回去看看!并讲了个故事:“有这么一个摆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划到河中心。这时,他感到很疲劳,而对岸又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你说这个摆渡的该怎么办?”
1960年春,淮安县委书记刘秉衡去北京看望周总理。其间,周总理不但回忆了童年生活的情景,而且关切地询问文渠、东岳庙、三思桥、驸马巷。周总理感慨地说: “是啊,我也想回去看看呢!12岁离开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他边说边伸出右手比画着,接着感叹:“但有好多事要做,只有等有时间再说吧!”
为了维系共和国这艘载有数亿人口的“大船”乘风破浪前行,进而到达胜利的彼岸,日理万机的周总理至死坚守在“摆渡人”的岗位上,聚焦国家大事、紧盯难事要事、操办民生实事,难以抽出时间回乡探望,没用过多心思顾及他所眷念的“小家”。
是对家乡、对亲人没有感情吗?
绝对不是!
1941年春,周恩来在重庆的一次露天演说中提到:“母亲冷落的坟地还在日占区,自己多么希望能回家乡去清扫坟上的落叶啊!”
1946年的一次采访中周恩来对记者说:“我已经36年没回过家了!估计母亲坟前已经杂草丛生了吧!”当时中共代表团从重庆迁到南京。南京离淮安近在咫尺,他有机会但还是没回淮安。后来他说了原因:是出于对家乡亲人安全的考虑和不给基层组织添麻烦。
据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回忆:“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
周总理不想让自己的家获得任何特权或照顾,他是最痛恨“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
1961年9月,周恩来在庐山开会,去看望住在附近的表妹万贞时,万贞的嗣子钟则朱曾问他何不回去。周总理摇摇头说:“现在不能回去。一回去就找麻烦,亲戚们全找来了。我满足不了他们。我要等到大家的生活都提高了,我再回去。”
1958年6月29日,周总理给时任淮安县副县长的王汝祥及淮安县委写信,希望当地平掉周家祖坟,并于1958年11月派人到重庆,把他父亲周劭纲的墓地平坟还耕,并用他个人的钱支付了平坟深埋的人员工资等所有费用,同时还要平掉绍兴曾祖父周光勋的坟。此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平坟还田”运动。
1961年,淮安县委送了一些藕粉、莲子、工艺品、针织品等家乡土特产给周恩来和邓颖超。后来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的信上写道:“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还这样做是不好的。现在周总理和邓大姐从他们的薪金中拿出一百元寄给你们作为藕粉等的偿付价款,其他的一些针织品以后有空再带给你们。总理并指示将中央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寄给你们一份,请仔细研究,并望严格执行”。
周恩来虽然衣锦未还乡,但是家乡人民敬重他,也理解他;周总理的祖坟当年虽然平掉了,但“大有大无”的他,永远活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民心里!如今,周恩来故居不远处,周恩来纪念馆高高矗立在家乡淮安。我们听纪念馆的同志感叹:“纪念馆现在没有淡季,这说明总理虽然已经去世42年了,但群众没有忘记他,他是我们心中的丰碑!”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