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重读淮安作家苏宁的长篇散文《乡村孤儿院》(全文三万余字),再次被无声地击中!这样的阅读情绪对我个人一直自居的写作者身份是质疑、反思和锤击(从文辞、情感到视野、体量,苏宁早已飞升到另一个境界)。而对副刊编辑来说,则是淘到了“真金”——这样的文字安静、朴实、深沉,经得起反复阅读!
那些“人性深处的幽微和个体的悲凉”、“命运的秘密和生活的法则”、“悠长人世中汩汩透出的暖”,在苏宁笔下渐次展开,读的人在或慨叹或震惊或落泪的瞬间,如同触摸到生而为人的艰难、无言的痛,以及每一个孤独的灵魂。当然,作家决不是简单苍白地怜悯,她是直面而真实地呈现被时代“遗忘”的一个个“活脱脱”的人,苏北田园风光深处被“遮蔽”的“潮湿地带”。正如作家在文末所言——“外部大时代的喧嚣正在逐渐渗透这个孤儿院:老的人,快死了,小的人,还要成长……这是一个放进了我诚意的,关于一个小小乡村集体生活的院落在时代中的存在状态的记录。”
好的作家总是能“看见”真正的生活以及阴影,带着宽容与温度,带给读者震动与深思。这就是“看见”这个专栏的来历。本报“洪泽湖”文学副刊将精心选编、连载《乡村孤儿院》。如此,在绵密而汹涌的阅读中,凝视生命的来处、土地上的花开花落、生与死的距离。每一种活着都应获得日光的抚慰,让我们静默地回到自己的内心,回到他们中间……
编者按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