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淮安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挺进华中 转战苏北
悲壮连队 浴血胡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与日、伪、顽的斗争中,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以身殉国。在今淮安大地上曾悲壮地牺牲过两个整建制的英雄连队。他们分别为:1941年4月26日,在淮安区茭陵乡大胡庄牺牲的新四军3师8旅1营2连(简称大胡庄连,下同);1943年3月18日,在淮阴区刘老庄牺牲的新四军3师7旅2营4连(简称刘老庄连,下同)。两个连队牺牲的都是82位英烈。
挺进华中 转战苏北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为了迎战日军进攻策略变化、应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重要战略决策,决定成立中原局,刘少奇任书记,负责领导陇海路南、长江以北部队及地方党的工作。
1940年春,党中央根据中原局建议,指示八路军第2纵队大部,在政治委员黄克诚率领下挺进华中,协同新四军开辟豫东、皖东、苏北抗日根据地。7月下旬,遵照中原局指示,八路军南下华中部队大部由豫皖苏边区东进,于8月上旬到达中原局所在地皖东北,与已驻皖东北的八路军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6支队4总队一起组建为八路军第5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下旬,八路军5纵队继续东进,由皖东北转战苏北。5纵队1支队率先进入淮海,28日在淮阴新渡口与淮河大队会师。10月4日,八路军5纵队为策应新四军黄桥战役,连续突破顽军盐河、废黄河封锁线,挺进盐阜地区。10月10日,八路军5纵先头部队与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一部在东台、盐城之间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标志着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建立。
八路军5纵队挺进苏北时,为保卫和发展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留2支队6团坚持皖东北。面对数量、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敌人,6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组织参加了青阳镇保卫战等数十次艰苦险恶的战斗。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八路军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3师,6团改编为8旅24团。2月,8旅24团和9旅25团、27团一起,在9旅旅长张爱萍的指挥下,参加了青阳镇收复战等恢复皖东北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3月,根据上级命令,为了配合兄弟部队反击日伪对盐阜区“大扫荡”,24团从皖东北出发,经淮海区跨越运河、盐河、废黄河,走佃湖、白沙到阜宁羊寨南杂姓庄一带归建后,奉旅部命令到苏家嘴(今淮安区苏嘴镇)一带集结。为保障大部队安全休整,团部命令1营2连轻装活动于废黄河两岸钦工、茭陵一带,担任对淮阴、淮安、涟水方向敌人的游动警戒。
悲壮连队 浴血胡庄
2连的前身,是以中共华北冀南党组织于1938年2月创建的清丰抗日游击队为基础,其中不少是土地革命时期参军的战斗骨干,加以八路军344旅部分基层指挥员组建的战斗连队。在冀鲁豫边区,曾先后参加远程奔袭日伪军金乡县城的战斗,讨伐顽军石友山的定陶战斗。在开辟巩固皖东北根据地斗争中,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是一支经历了严酷战斗考验的连队。当时,连指导员正在抗大学习。为了保证完成任务,团部安排1营副营长巩殿坤去2连加强领导。
1941年4月23日黄昏,在副营长巩殿坤、连长晋志云率领下,2连83名指战员(含副营长)进驻大胡庄(村)。大胡庄北距依傍废黄河的茭陵集镇1华里左右,西距涟水和淮安、淮阴城分别约10公里和30、35公里。上世纪40年代,全村有三四百户人家,近2000人,由居住人口较多的一个大庄圩和若干小庄圩组成。部队在大庄圩住了两天,后考虑大圩子比较大,人员住得太分散,有情况不好收拢部队,于是,25日傍晚2连移驻到大庄西南200多米处的小西场圩子内。小西场东西约80米,南北约200米,村庄西北两边挖有夏季排水用的旱沟。圩内从北往南住有9户人家,近70口人,其中8户草房,只有一户(从北数第6户)为瓦房。北头7户房屋,院落相互连接,2连指战员就分住在这7户人家,连部设在北数第二户的胡其华家。连队领导经过现场察看,派出了警戒,指战员们在村庄周围开挖了战壕。群众见来了子弟兵,好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主动献出门板,给战士们铺上铺草;把家中仅剩的一点细粮送给连队,而连长晋志云执意按价付钱,闹得几位送粮的老乡一阵不高兴,说自己部队把他们当外人……
自从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发起讨伐叛逆李长江战役后,驻江苏境内的日伪军像疯狗一样,四处寻找新四军主力以决死战,他们在各地农村安插了他们的“狗鼻子”——黑线情报人员。一有风吹草动,“狗鼻子”就会通风报信。
由于黑线奸细告密,驻涟水城的敌人得到2连驻在大胡庄的情报,出动了日军200余人和伪军400余人,连夜从涟水出发偷渡废黄河,悄悄包围了大胡庄小西场。
因为小圩子面积不大,人又住得集中,为敌人偷袭实施包围提供了条件。
“叭——!”4月26日凌晨,圩口西侧的哨兵发现了前面田野中一群猫着腰缓缓向村庄移动的人影,哨兵毫不迟疑地开枪报警。清脆的枪声打破了敌人偷袭计划,日伪军像恶狼一样凶狠地向村庄扑来,把2连驻地拦腰截断,分成两个圆形包围圈。听到枪声,副营长巩殿坤甩掉上衣,左手紧握鬼头大刀,右手抓着驳壳枪把高喊:“同志们!敌人送上门来了,狠狠地打!”富有战斗经验的晋志云连长立即指挥第1排和第2排的战士们就地展开,利用院墙、猪圈、巷道和房屋窗口等地作掩护,阻击敌人的进攻,与龚副营长所率第3排两边呼应,压住了敌人的第一次冲锋。
敌人是怎么来的?有多少人?天尚未亮,敌情不明。巩副营长与晋连长他们坚信,东边距大胡庄4—5公里的龚营村和7—8公里的苏嘴镇,住着二营兄弟部队和旅团机关。战斗的枪炮声传出后,首长和兄弟部队一定会来增援。对于敌人的进攻,只要坚持,就能得到救援。
天刚亮。就在巩副营长和晋连长分析敌情的时候,敌人用钢炮猛轰2连阵地,发起了第二次冲锋。瞬时,小西场尘土飞扬、砖瓦横飞,子弹像飞蝗一样飞向2连坚守的院落和房屋。屋顶炸穿了,院墙打塌了,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去。然而,2连的战士们英勇顽强,对冲上来的敌人,远的用枪打,近的用手榴弹炸,前面倒下了,后面顶上去。战士们将各户房屋的墙壁打通,使户与户连为一体,被围困两处的战士汇合到一起,一会穿山墙到东打一阵,一会又穿西墙扔几颗手榴弹,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敌人的第二次冲锋被打下去了。第三次冲锋又被打下去了。阵地前躺下了近百具日伪军尸体。2连也已伤亡过半,子弹、手榴弹所剩无几。巩副营长和连队干部召开了短暂的战地分析会,认为此时敌众我寡已无突围可能,只有与敌人决一死战。于是,命令战士们上好刺刀,把子弹集中给机枪手,准备拼刺刀。
据时任24团团长的胡继成回忆:“2连虽是1营主力,但当时武器装备很落后,全连仅配有两挺轻机枪,其余全是79式步枪,随身携带的弹药也不多,除了每人还有四颗手榴弹,就是一把鬼头大刀。”
上午九点多钟,战场上出现了短时间的沉寂。敌人被2连指战员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惊呆了,他们气急败坏,向2连阵地连续发射了几颗毒瓦斯弹。顷刻,小西场弥漫在一片毒雾中,又一批战士倒了下去。(2012年6月对大胡庄战斗烈士遗骸进行搜寻挖掘,烈士遗骸数量清楚准确,骸骨中大多嵌有弹片,部分骸骨因生前吸入毒气而呈暗红色,验证了日本军国主义违反国际公约使用毒气的罪行。)毒瓦斯烟雾尚未完全散尽,敌人又发起了第四次冲锋。当日伪军冲到面前时,巩副营长一跃而起,大喊“杀”并率先猛刺,战士们也一起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刺刀拼弯了,大刀砍卷了,石头砖头一起砸……经过指战员们的浴血死战,敌人的第四次冲锋也被打退了。
一筹莫展的敌人,进一步暴露出惨无人道的本性,他们又向2连发起了火攻。大火从庄北头开始烧屋,随着呼呼的北风,小西场浓烟滚滚、烈焰冲天,成为一片火海。日伪军乘着浓烟发起了第五次冲锋。此时,2连活着的战士已经不多了,大家围聚在一起,轻轻地唱起《新四军军歌》……面对冲进火海的敌人,炊事员冒着浓烟,顽强地从血泊中爬起,抱着仅剩的一挺机枪向敌人扫出了最后一排子弹。身负重伤的晋志云坚毅沉着地和炊事员拆毁了机枪,将机枪零件扔进了猪圈和水井。阵地上其他伤残的战士,当敌人冲到身边时,有的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抱着敌人滚进了火海。巩殿坤坚守在被敌人击穿屋顶和山墙的瓦房墙角处,在将枪中最后一颗染上鲜血的子弹射向来到面前的敌人后,淹没在敌人随之射来的燃烧弹的熊熊烈火中。
大火在两户房屋距离较大的地方熄灭。敌人胆战心惊地踩着一片焦土,走上2连阵地,逐家逐户逐屋进行搜查,发现几名重伤员面对敌人怒目圆睁,誓不投降。丧心病狂的敌人将几位身负重伤的战士,绑在树棒上、横搭在农民家的山芋窖架上活活烧死。
那天黄河故道附近风沙很大,强劲的风势持续不减,二营和团部驻地位于逆风的上风头,无法听到大胡庄战斗的枪炮声。当一位地方干部找到团部报告情况时已近中午。团长胡继成当即率二营和警卫连共300多人跑步增援。但已经晚了。当增援部队到达大胡庄时,村庄成了灰烬,敌人已撤到涟水方向的大胡庄西边。看到战友们牺牲的惨景,二营和警卫连指战员立即分两路发起进攻。战斗十分激烈。敌人伤亡惨重,两名日军小队长被击毙,最后在涟水日伪军的接应下退往涟水城。
当天,团政治处主任李少元带着政工人员在我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协助下打扫战场,发现勇士们没有一具完整的遗体。连长晋志云因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遗体已无法找寻。副营长巩殿坤全身烧焦,只剩下一只穿着鞋子的大脚尚可辨认。只有小战士刘本成被毒气熏昏后压在战友的遗体下幸免于难,其余82人全部壮烈牺牲。人们含着悲痛将烈士的忠骸,掩埋在村北的坟地里。幸存的小战士,后被黄克诚师长留在身边当了警卫员。
大胡庄战斗,2连83名指战员,孤军迎敌,与8倍于我的日伪军激战6个多小时,毙敌100余人。
英烈雄风 精神长存
“大胡庄连”,是新四军在苏北抗战中最早整建制牺牲的一个英雄连队。他们打出了我军的士气和威风,扩大了新四军在苏北的影响,激发鼓舞了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表现了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大胡庄战斗气吞山河,英烈雄风气贯苍穹。英烈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不畏强敌、敢于亮剑、不怕牺牲、血战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光照千秋,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弘扬。
大胡庄战斗后不久(1941年5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同志,在阜宁专门召见淮安县委书记李风,针对大胡庄战斗后淮安面临的严峻斗争形势,作了重要指示。
淮安县人民政府将2连殊死战斗的事迹编成戏剧演出。在烈士献身精神的教育鼓舞下,淮安县大批热血青年踊跃参加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武装。抗战中,淮安县参加新四军的青年总数超过2000人(不包括属淮宝的运西等地)。淮安县党员队伍由1941年初的100人左右,1942年初发展到400余人,1943年初发展到1500余人,大多数乡建立了党支部,较好地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在中共淮安县委领导下,淮安人民配合新四军,在1941年夏、1943年春对粉碎日伪对盐阜区的大扫荡起到了有力支撑作用。
大胡庄战斗后,烈士所在部队十分重视2连建设。1941年8月,在滨海天赐港重建了新的2连。几十年来,2连传承和弘扬大胡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中,2连先后参加了1941、1943年盐阜区“反扫荡”,1944年盐东“反扫荡”和八滩、陈家港、合德、石塘等重要战斗,参加了解放阜宁、“两淮”战役。在解放淮安城的战斗中,2连被评为“战斗模范连”。1945年10月,2连随新四军三师挺进东北,参加了开辟西满根据地和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等战役。1948年10月,参加了辽沈战役。1948年12月参加平津战役,会师铁路桥。1949年4月,跨黄河、过长江,参加了衡宝、柳州、南宁等战役;12月11日,配合兄弟部队解放镇南关。抗美援朝战争中,2连随39军全程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中的首战云山、上下九洞阻击战、解放汉城、激战砥平里、突破昭阳江等重要战斗……
对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和战斗中牺牲的英烈,英烈所在部队、地方政府及大胡庄周围的群众一直深深铭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9集团军(原39集团军)军史馆前厅两侧的巨大塑像即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和“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集团军每年都派代表来大胡庄祭奠八十二烈士。时任新四军3师师长的黄克诚同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对江苏省委负责同志及当年新四军三师的老同志多次回忆起大胡庄战斗。1986年黄老病重期间,还与时任24团团长胡继成(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讲:“新四军3师在苏北抗战期间全连牺牲的只有两个连队,一个是7旅19团4连,一个就是你所带的8旅24团2连。这样壮烈牺牲的事迹在全军中都是少有的,大胡庄八十二烈士应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齐名。”1986年,淮安县人民政府在昔日大胡庄战斗遗址北侧建起了烈士陵园。2012年,江苏省民政厅将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建设列为“江苏省慰烈工程”重点项目,拨款进行重建。现陵园占地总面积32亩,新建的纪念碑壮观大气,碑身高16米,正面雕刻着吴信泉将军(时任第3师第8旅政委)“大胡庄战斗八十二英烈永垂不朽”的题词。经茭陵乡人民政府申请,烈士遗骸于2012年由淮安区文物部门发掘清理,在陵园内重新安葬,新建了公墓。2016年,淮安区人民政府又在大胡庄战斗遗址,修建了纪念园。每逢大胡庄战斗纪念日和祭奠时节,陵园内前来悼念的解放军指战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络绎不绝。时有原新四军老战士及其子女来访,新四军研究专家学者莅临考察,外地热心人士前来瞻仰,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入队入团入党在此举行宣誓仪式。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已成为生动而庄严肃穆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新颖的园林式设计与大胡庄“江苏美好乡村”的图景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已成为淮安市又一个红色生态旅游景区。
大胡庄八十二英烈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