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杜勇清 通讯员 刘蕾
在家偃旗息鼓了一整年的老王,突然来了精神:“继续养鸡,有戚书记在,没问题。”
老王叫王旭红,今年52岁,是淮安区季桥镇小湾村农民。几年前的王旭红并不穷,养鸡,做铁道养护工,一家老小日子过得去。2015年,他扩大了养殖规模,没想到遇上了鸡瘟,上千只肉鸡报销,自己又得了大脖子病,做了小脑手术,花光了家底,连人带家,彻底伤了元气,成了困难户。
小湾是省定经济薄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市里实施“阳光扶贫”工程,王旭红所说的“戚书记”戚允升被派到小湾担任扶贫书记,挂钩结对了3户建档立卡户和20户七种类型走访户,进行精准帮扶,他上门找到王旭红,动员老王“重操旧业”,带着老王跑农经站争取政策,上银行办贷款,到兽医站要技术,给老王打下手搭鸡棚、进鸡苗、买书籍,一直忙到去年4月养鸡场重新开张。去年底,养鸡场首批500只肉鸡出栏,王旭红一家人均年收入超过了7000元,摘掉了穷帽子。
小湾耕地多,土壤肥沃,一年两季种稻麦,收入有,但不多。戚允升找到村委会主任汪树林合计,打起了稻田养虾的主意。
搞稻田养虾,缺技术。戚允升自掏腰包上金湖、盱眙拜师学艺,两个月后回村注册了“村官小七家庭农场”,准备在稻虾共养项目上施展拳脚。搞稻田养虾,要土地。戚允升自筹资金30万元,以每亩租金1000元进行土地流转,与40多户村民签了120亩土地的承包协议。
“6000斤虾苗已经下了订单,4月份将全部投放下田,6月份就能上市,每亩地比单纯种稻种麦可多增收3000元,”戚允升说,目前,“村官小七家庭农场”已经吸纳了19户困难户就业,他们不仅拿租金,还能领工资,年内可全部实现脱贫。
“村官小七家庭农场”热火朝天的场景,让村里其他贫困户既眼红又心动。几天前,村里18户贫困户主动要求加入家庭农场,跟着戚允升一起苦钱。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