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说,原话出自于老子,意思是治理大国应该象烹小鱼一样小心,动作大了就会把小鱼弄烂。反映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就是“不折腾”“不扰民”,以“无为”达到“无不为”。这句话本来是个比喻,烹调大师未必能够治理国家,这是很明白的事。可是历史上却真的有从厨子转为名相的故事,这就是被后代尊称为“厨祖”的伊尹。他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将饮食的色、香、味、形融入到治国方略之中。就是这位奴隶出身的伊尹,被商汤委以右相之职,辅佐商汤,打败暴虐的夏桀,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武力改朝换代。他还先后辅佐过五位天子,奠定了商朝六百余年的基业。
好菜是让人品尝的。厨师离不开食客,名厨师更离不开美食家。说起古代的“知味者”委实不少。宋朝的改革家王安石鉴食有方,也有这个本领。王安石老年患病,太医让他饮阳羡茶,须用长江中峡(巫峡)之水煎烹。因苏东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托他带一瓮。不久,苏东坡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即取水煎茶,但见茶色半晌才慢慢现出来。王安石问东坡水取自何方,东坡说是中峡。玉安石笑道:“此乃下峡(西陵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如实告之,此水果然取自下峡。王安石观茶色便知水源,真是太神了。不仅如此,他还能通过一根蒸熟的鱼刺来辨别“正宗”的武昌鱼。其秘诀是利用武昌鱼油脂厚的特点,鱼刺入水后即浮起油花的便是武昌鱼。他出色的食鱼知识让同样知味的苏东坡大为钦佩,成为王安石与苏东坡交往的一段佳话。
还有一位识味的奇人,名叫苻朗。晋朝人,前秦苻坚的侄子,官拜镇东将军、青州刺史。降晋后,加封员外散骑侍郎。苻坚称他为“千里驹”,但此人的能耐不在腿上而在嘴上。说起苻朗的辨味本领真叫绝了。他能在五味俱全,琳琅满目的盛宴上,分辨出生盐与熟盐的区别。夹起一块鸡肉,入嘴咀嚼后,即能判定这只鸡是笼养还是放养的。更匪夷所思的是他食鹅能知其毛色。有一次苻朗与好友共吃烧鹅,他没吃几口,竟能指出盘中的鹅哪儿长的是黑毛,哪儿是白毛。朋友不信,决定专门验证,让他再试一次。朋友命人宰鹅时先将毛色有区别的部位做好记号,煮熟后再请苻朗评点。苻朗一一应对,无毫厘之差。
做个美食家不容易,要有文化修养,要有闲情逸致,还得有经济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行家说,美食家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懂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中品下品的美食家只能称老饕,唯有上品的美食家深谙烹饪之道,懂得餐饮的奥妙,这才是真正的美食家。
清代诗人袁枚最大的嗜好就是吃,留下了一本传世食经《随园食单》。这本书详尽分析了150多种荤素菜不同的烹调方法,从选材、配料、调味到掌握火候,均说得头头是道。至今,淮扬菜、本帮菜、杭菜、徽菜,万变不离其宗,都跳不出这本食单。
吃是一种享受,会吃,是一门学问,而提起笔来写吃,写得令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口舌生香,那才是美食家的最高境界。而《随园食单》就是这样一部令人口舌生香的书。
清代另一位烹饪理论水平相当高的奇人叫李渔,他是清初一位杰出的戏曲家和小说家,也是典型的文人吃客,以《闲情偶记》一书名噪天下。
李渔主张重蔬食,求真味;重清淡,求净美;重节约,求宜益。他生于“火腿之乡”,吃火腿不喜花杂的配料,赞成单独蒸煮,以品尝火腿之真味。他特意将西湖莼菜与香菇、蟹黄、鱼肚放在一起烩汤,做成“四美羹”,用来款待文友。众人饮罢无不叫绝。都说尝过这样鲜美的食物,今后再也找不到让人感兴趣的吃食了。
李渔对饮食“自然、本色、天成”的主张,与现代人追求的“绿色食品”不谋而合,回归自然是现代饮食业发展的大趋势。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