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不忘初心 铺路架桥

 

  筑坦途

  勇担当

  ——淮安市第二届“十佳公路人”事迹撷英

  编者按:今朝襄盛会,淮楚谱新篇。日前,淮安市第二届“十佳公路人”形象展示活动在市文化馆举行。他们中,有架桥铺路的建设者,有栉风沐雨的养护工,有秉公执法的路政员,有敢为人先的科技兵,有播撒文明的领头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公路人的风采,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执着信念和辛勤汗水擘画出一幅畅安舒美的公路画卷。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登他们的事迹,以飨读者。

  匠心筑梦——孙湘宁

  如今,从淮安市区到涟水机场,人们更喜欢走一条“捷径”——503省道机场连接线。欣赏着平坦宽阔的路面,赏心悦目的绿化,不一会儿就到了机场。“全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工程十佳项目”之首、“省级平安工地”、“省级跨高速施工交通管制样板工程”……鲜少人知的是,这项精品工程,出自一名80后公路人之手。

  在被任命为503省道机场连接线工程项目负责人的那一刻起,孙湘宁就牢记组织的嘱托,把建设优质工程作为展示有为的青春舞台,他带领项目建设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中,迎战一个又一个难题,实现一项又一项创新,精益求精做好每个环节的管理工作。

  孙湘宁每天都扑在工地上,每个项目段、每个关键工序都要现场监督,一天要在21公里的工地走上两、三个来回,尤其是在503省道跨宁连、京沪高速两座大桥建设的40多天里,他在现场一直要忙到凌晨4点。

  细节决定成败。同事们形容孙湘宁“对每个细节都力求抠到最细”。他从严把好工程材料、施工质量的每道关口,工程质量检测数据始终领先于省内在建项目。在503省道建设工程中,很多创新创优项目走在了同行前列。2017年,来自全省的公路建设技术专家们观摩了503省道机场连接线工程,给予了很高评价。

  “从挖第一锹土开始,就要严格按照规范,善始善终,这样才能造出好公路。”正是这样的剔透匠心,铸就了一条条如虹大道的高贵品质。

  养护能手——刘巧海

  水乡金湖,三面环湖,水网纵横,公路水毁发生率较高,道路养护职责大、任务重。32年来,修补坑塘、疏通边沟、清扫路面、修剪绿化,刘巧海什么都干过。即便现在年过半百,身在管理岗位,他的一年365天,仍然在路上。

  起初,刘巧海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不就是扫马路嘛!有力气的都能干。”但渐渐地,他发现,没文化、没知识,还真做不好这份活。“以前我们修补坑塘,总是反复修,还修不好,既耗人力,又费财力。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因为我们的沥青配比不准确、不规范,与原路面不吻合。”

  刘巧海意识到,这样下去可不行,得学习!他报名参加电大学习取得了大专学历,如今又拿到了公路交通二级建造师的资质。

  知识的提升让刘巧海如虎添翼,成为养护管理的行家里手,带领养护队伍连获殊荣。2006至2011年,他所管理养护的公路连年考核零扣分。近年来的综合评分也始终名列前茅,公路完好率始终保持98%以上,绿树成活率达到99.8%。

  不经意间,刘巧海已经与公路相伴了大半辈子。岁月峥嵘,莲心无悔。“2003年单位改制,‘铁饭碗’没了,家里人都劝我,这份工作拿钱少,又辛苦,不如改行吧?但是我觉得,公路总要人养护,既然选择了,就坚持到底。”

  “路通则民富。现在政府对道路修建的投入越来越大,公路养护企业的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我觉得自己还没老,反而干劲更足了!”刘巧海说。

  护路先锋——徐杰

  熟悉徐杰的人都说,“太拼了。”值守洪泽公路20年,徐杰用铁汉柔情诠释着“路政执法”和“抢险保安”的职责担当。

  对待“违规”的人,徐杰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温柔”执法者。农忙季节,在公路上打谷晒粮现象时有发生。徐杰带领队员挨个劝阻,常常遭遇冷言冷语,甚至打骂。他自始至终笑脸迎人,耐心解释。

  而当公路险情不期而遇,徐杰就瞬间变身“钢铁”战士。去年4月的一天下午,徐杰巡查到205国道朱坝北立交桥时,发现立交桥桥面上一辆电瓶车正在燃烧,伴随着刺鼻的浓烟,熊熊大火窜起两米多高。此时正值车流通行高峰期,徐杰当机立断,一边安排报警,一边拎着灭火器冲了上去。事后,有人问徐杰:“电瓶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你不害怕吗?”他笑了笑说,“哪有时间去想,职责所在,责无旁贷。”

  因为部门人少,徐杰既要顾“外”,又要兼“内”,长期劳累引发了腰椎间盘突出。今年初,他凌晨上路除雪,病情突然严重了,左腿几乎无法走路。医生告诫他,要住院做手术。可一想到手上一大堆未完的工作,徐杰决定暂时保守治疗,“我还是到班上心里踏实。” 

  跟在徐杰身边不到一年的“助手”说,在徐杰身上,不仅学到了业务上的知识,更被感染了勤奋、敬业、担当的榜样精神。

  洪泽区“五一劳动奖章”、洪泽区“最美交通人”,这些金灿灿的荣誉,比不过那颗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

  文明班花——周雪颖

  在涟水县境内的327省道上,有一座被很多司乘人员亲切称为“文明天使”的收费站。收费员以女性居多,无论何时经过收费站,迎接大家的,始终是一张张亲切笑脸和一声声温情问候。周雪颖就是这座收费站的带头人,她带领女子收费班,将孤寂的三尺岗亭,变成了过路人的“贴心站”,将公路文明新风传向四面八方。

  漫漫长路上,收费站是广大司乘人员心中的“灯塔”和心灵港湾。如何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好地为广大司乘人员服务,是周雪颖一直在思考的事。她带领大家精心打造“尽善心路”服务品牌,将“一张笑脸相迎、一腔热情服务、一张票据传情、一声祝福问候”的“四个一”定为窗口服务准则。同时,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强化服务考评,让服务意识深入员工内心。

  在周雪颖的高标准、严要求之下,涟水收费站气象一新,先后荣获省“三八红旗集体”、国家级“巾帼示范岗”、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省交通运输厅评为工人先锋号示范基地。

  立足一方,润泽一方。多年来,周雪颖带领全站人员努力回馈社会。她们建立志愿服务站,打造便民服务亭、司乘人员休息室,设立应急解困基金。迄今,涟水收费站为贫困生提供助学金9万余元,为48名司乘人员解决燃眉之急。

  一心牢记两肩责,三尺岗亭话不完。周雪颖说,服务永无止境,她愿继续做一个播撒快乐和温暖的公路“天使”。

  闪光铺路石——史国顺

  劳模、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史国顺受到的表彰几乎没有一年断过。23年来,他的岗位变了又变,不变的,是那一股子韧劲。

  工作头八年,史国顺参加了7项地方干线公路建设。那时,施工条件比现在差得多。很多时候,只能住在石棉瓦、芦柴杆、石灰膏搭成的工棚里。为了工程建设,史国顺每天起早贪黑,一个月回家休息一两天。风吹日晒久了,皮肤本就不白的他更黑了。一次回到家,母亲乐了,“你这模样,走在大街上,我都认不出。”

  2003年,全国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史国顺被借调参与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前期调查阶段,史国顺每天下村勘察。一次,刚下过雨,道路又窄又泥泞,车开到镇上没办法进村子,史国顺就换上雨鞋步行十几里路前往。走着走着,他只觉得鞋子越来越重,最后连鞋都走掉了。这样的勘探经历数不胜数,但史国顺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

  2010—2012年,史国顺担任清浦至金湖公路灌溉总渠以南段工程总监助理。材料不合格坚决不允许进场,质量不过关必须返工……坚持原则、处处较真令他被人称为工地上的“黑脸包公”。

  23年风雨无阻,23年初心不改。迄今,史国顺参建工程总里程近3700公里,勘查巡查道路上万公里,他不正是一颗默默奉献又独放异彩的“闪光铺路石”吗?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喜欢这份工作,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去。”

  ■版面统筹 吴爱民 王晨晨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