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晓
三月阳春,淮安大地桃红柳绿,郁郁葱葱。在淮安区季桥镇有一干人马走村串户,寻找走访当地最贫困的农户,他们就是淮安市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
(一)
2017年2月15日,市慈善总会会长办公会议讨论本年度的工作计划和项目安排。市慈善总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几年来累积善款近亿元,当年支出在1500万左右。今年的项目怎么安排,这些善款怎么用?
助困、助学、助残、助医、助老,失独家庭、资助公益、慈善创投等等项目一个接一个,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言。尽管室外寒气袭人,但会场上却是热气腾腾。
“扶贫攻坚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战斗号令,是今年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非常切合慈善的宗旨,我们应该全力以赴、有所作为”。副会长李玉国的一席话激起了大家的共鸣。
副会长高建霞讲了一个例子:去年春节前,我和计生协会的同志到淮阴区丁集镇农庄村七组张绪奎家送失独家庭慰问金。张绪奎62岁,身患癌症,老婆小他两岁,脑血栓刚出院,几年前唯一的儿子因病去世,还有一位90岁的老母亲。见我们去了,老俩口从住宿的小屋迎了出来。我们问他:怎么不住大屋啊?他说,不能住,快倒了。我们随即去看看,那屋子的墙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在里面看到外面,几根木棍艰难的支撑着随时可能倒塌的茅庐。会长陈洪玉接着说:我去年秋天陪同省人大一位领导到盱眙管镇看了一户特困户。一家四口人,男主人59岁,几年前得了中风,生活不能自理,17岁读初中的儿子辍学在家服侍,老婆和一个尚未成年的女儿在南京打工。一间不到30平米的简易瓦房,既是厨房,又是卧室,两张当今少见的板床丁头放着,床上的被子用手摸上去如同一块薄薄的木板。固然这些人大都是因病致贫或是因病返贫,但是,从工作上讲,我们还有什么需要反思的吗?还有什么能够改进的吗?与会人员陷入了沉思。
扶贫如同庄稼灌溉,毛毛细雨不行,大水漫灌也不行。各家各户的情况不一样,各家各户的需求也不一样,如果使用一个模式肯定不能覆盖所有的家庭,运用一种方法不可能解决每一个家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时甚至是强差人意、适得其反。因此,要达到总书记“一户不落”的要求,就必须点穴式浇灌,个案式帮扶,需要什么帮助什么,缺少什么扶持什么。只有这样,因户而异,因人而异,供需相适,才能精准。
“一户一策,按需济困”的构想在大家思想的碰撞中应运而生。
(二)
“一户一策,按需济困”的前提是必须深入到每一户家庭,了解帮扶对象的真正需求。淮安市慈善总会依靠当地的乡镇政府,请他们排出本地最困难的农户,然后一户一户地走访座谈,一家一家地量体裁衣,制定符合需求、解决问题的帮扶方案。
季桥镇干沟村曹园二组的曹殿马,今年52岁。岁数不算大,但却是一户历史困难户,自己精神有时不正常,且患有严重胃病,失去劳动能力,一辈子连个老婆也没娶到。弟弟曹殿平娶了一个媳妇,生下一男一女。因为家里太穷,12年前媳妇丢下两个孩子突然失踪了。(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