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网

淮安市自媒体协会主办
— 创新 协作 开放 —

我们的来处

 

  □ 苏宁

  很多早上,当我在阳光灿烂的街上骑着一辆单车在车水马龙中穿越。当我在菜场,看到世上所有美好的食材都在那集合陈列,或者,只是一个午后,我突然发现外面下起大雨,而我手边有雨伞,也有一件适合的雨衣,我都觉得这个世界有可珍惜的温情,内心有一束安定的光束升起。

  明丽,美满,亲切。我几乎会忘记,远在这个城市的外围,那一所孤独的乡村福利院。

  我看到树木在雨里生长,街道被雨水洗净。城市郊外的庄稼正被灌溉。这是自然所给予的安定。

  老和孤独如果是人生最不堪的境遇,生下即有的疾患,或者是不被祝福的注定出生也将被遗弃的命运,那长长的每个人都必将独自去担负的一生……如果是这样的一生,这生,又有什么欣喜。而死,又从来并不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前面二三十年时间里,据官方用数据对比后公布,很多地方出现村落荒芜并被世居的人抛弃的迹象。很多村里,都只余下老人和孩子,老的人,逐渐死去,长大的孩子,选择离开,曾经外出谋生的中壮年,很少选择再回来。这些,一直在被寻求根源并在媒体上被公开探讨。

  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据说在不停地变恶劣,土地种植条件日益下落,能做田中重事的男性劳力也在减少。我们可以列出很多,这些自然的原因。也许也有政策的,制度的人为的向某类特定人群的偏斜。或者还有,作为人,与生俱来的在教育、医护、交通、信息、工作渠道和权利上遇到的不平等。使在乡间居住的人,很难容易像居住在城市那样,易于过上富裕兴旺而清闲一点的日子。辛苦的农事,微薄的收成,使他们的心也在苦水中泡得足够壮大,肉身与内心的累一起侵蚀他们,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们安静下来,一动不动泊在这份人生的贫苦中。苦不动了。

  他们赖以为生的土地、林木、物产等大自然天赐的生存资源,也在逐渐成为金钱就可以收购,面对不平等和公正,话语权也越来越微弱。这大地之上,所有人赖以生存的不是高楼,不是现代化,不是华服笙歌,只是普通的衣食,自然的阳光、雨水、空气之外,所有一切人的生存所须只不过是:一钵米,一钵水,一张床上的安眠。

  这些,来自他们的一双手,一生。

  当城市越来越大,楼越来越高,当我们只在城中心地带看到树木、鲜花的美好,当技术越来越主宰和进入生活,回到本初:从一粒种子到餐盘中的一碟饭,是怎样的人间里程?

  当土地上看不见春华秋实,当看到种植着这样原初食物的劳动者,风里雨里的一身泥水,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就来自他们中间?我们若有良知,我们必然将放慢脚步,回到他们中间去,一起走这段种植的旅程。

  这是被无限新事物、新观念裹携前行的时代,有着更文明的、开阔的视野的时代。这个时代,属于每一个在场的人的时代。我们之间,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会娴熟地使用历史眼光、全球意识、学术理论和百姓情怀来谈论我们生命中、生活中出现的事物的时代,我们都用过哪些词语,那些看起来有些遥远于基本生活的词,能用一个词将自己无限无缝隙地投入在每一天的词。

  我有时会茫然,在我个人,随年纪增长,越来越丢掉了鲜明地自我认知。我总是,通过别人的眼睛,去看,我信任的人的眼睛,对这个时代,我并不确定,它是否伸入到人生各个角落,带了温度和良知。

  后来,也就是距我第一次见到这座孤儿院翻过年的六月,在我主动联系之下,我参加了一次市某机构的集体慰问。去的那一天,是六一,各国各民族所有小朋友共同的节日。

  我们一起带了大约有六七只书包,这书包的数量在行前和孤儿院沟通过。保证了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然后买了一些食品,花花绿绿。我于儿童食品,因为一直有疑虑,也就很少购买。所以,哪些合适多大的孩子吃,哪些不合适,我知之甚少。所以,更不知,能让男小孩、女小孩偏爱的食物都是什么。然后还买了,大米、油、洗衣洗发的日用品。费用来自个人捐现,有的多,有的少。这些物品,把几辆车的后备箱都装得满满的。

  因为其间有重要人物也参加慰问,所以,这一行,临时增加了报社的记者,电视台的摄像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