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三集中”巧绘“强富美高”新画卷

 

  ■ 周兴业

  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殷切希望。淮阴区通过“三集中”(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转、公益性墓地集中建设)行动有力推动经济薄弱村“新八有”建设,带动低收入户增收,巧绘乡村“强富美高”新画卷

  相对集中居住放飞梦想

  “刘老庄乡双庄村集中安置点在4月底将有8幢封顶,今年年底可容纳480余户的22幢住宅楼全部交付使用,地下管网、地上车位等配套设施同步到位,双庄村所有低收入户喜迁新居,乡村生活城市化的梦想即将实现……”刘老庄乡分管人信心满满。

  2017年6月,在市纪委的关心帮助下,刘老庄乡双庄村整体搬迁工作,得到所涉农户一致认同、大力拥护,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全村573户签约率达99.13%。如今的双庄安置小区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到今年年底,小桥流水、绿叶长廊错落有致,健身广场、休闲亭台掩映其中的休闲式现代化小区将幸福的获得感传递给每一户双庄人。

  双庄模式在淮阴区已经不是个例,古寨乡九房村安置小区已顺利通过省、市两级美丽乡村验收,完全达新“八有”标准,成为区内整村易地搬迁可复制的样板。

  在未来的3至5年,该区将拆挂不少于2万户,建设50个以上农村相对集中居住点,建设安置房200万平方米以上。划小网格,放大服务,做到既有利于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又有利于促进人口向规划的相对集中居住区集中。做到相对集中居住区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相统一,让更多不愿进城的农户放飞“居住农村环境好、城里条件质量高”相统一的梦想。

  土地集中流转收获希望

  早春时节,走进位于吴城镇东北角的省定经济薄弱村河滩村,葱茏的田野,阡陌纵横;连片的大棚,一望无际;大棚里辣椒、黄瓜等绿色蔬菜透着碧亮的色泽……工人们正在忙碌着。

  2016年,河滩村流转土地211亩,发展高效农业蔬菜大棚种植项目,通过每年收取服务费,村集体挣得了第一桶金,一下子有了“活钱”。

  2017年上半年,河滩村进一步流转土地发展种植莲藕套养龙虾、螃蟹家庭农场项目,当年就为村集体贡献近5万元的收入。下半年,为了进一步提升规模效益,藕虾混养项目规模扩大至630亩,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到了用工旺季可带动就业近百人,农户实现“土地流转稳赚”、“家门口打工好赚”的双盈。

  两年的时间,河滩村利用土地集中流转实现了大变样。截至2017年底,河滩村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农户脱贫达到33户116人,脱贫率24%;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突破至20余万元,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土地集中流转增收在淮阴区已遍地开花。老张集乡孙圩村成立为民土地合作社流转1000亩土地与江苏中垦生态农业公司合作,进行优质稻、麦种种植,签订高于市价的保价合同,全部收益归孙圩村集体经济所有,截至2017年底,合作社年收益10万元;省定经济薄弱村王码村与邻村跨洪村合计流转土地1000亩从事瓜蒌种植,不仅每年为跨洪村、王码村村集体增收30万元和45万元左右,而且该项目主要用于打造产业扶贫基地,解决当地低收入户老百姓务工……2017年全区共新增流转土地近4万亩,有效提高了村集体和农户收入。

  墓地集中建设培育新风

  “目前,我们村公益性公墓已经没有空墓穴可用,2017我们整治二河堤西侧坟墓600座,建成步道,成为当地一道小有名气的风景线。”谈起公益性公墓,省定经济薄弱村赵集镇高堰村党支部书记江海军娓娓道来。

  两年来,高堰村“两委”班子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并取得上级部门支持,决定从移风易俗入手,将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实施,截止目前,村域内零散坟墓几乎消失,实现“环境优美、农民富裕、乡风文明”协调发展。

  淮阴区为了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目标,将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纳入相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全区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的意见》。区政府办联合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督查,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进。截至目前,部分乡镇公益性公墓已经使用,19个乡镇已经与国土部门对接,确定公墓建设地点;全区平坟行动效果显著。今年起每年新建30%的乡镇级农村公益性公墓,至“十三五”末,力争公墓安葬率100%、节地生态安葬率不低于40%,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