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梦
走进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场,挖掘机挥舞巨臂拆除旧房,建筑工人有序开展施工作业,一派繁忙……棚户区改造,“改”的是住房,然而“变”的不仅仅是棚户区居民的生活,还美化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更是为城市发展腾出了新的空间。
用“心”之作
全力推动大规模棚改工程
3月19日,天津路东侧13-A、13-B地块公布评估价格进场实施,4月21日,156户全部签约,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签约率达100%;4月29日,涉及3223户住宅、30户非住宅、征收房屋面积达36.68万平方米的市检察院东侧地块公示安置方案,65个民房工作组、1个公房工作组已全部到位,这也意味着我市最大的单体棚户区改造项目即将动工……
自棚改工作启动以来,我市不断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棚改工作。建立健全“市统筹、区实施”机制,据介绍,我市针对棚改中存在的“筹资难、征收难、安置难”等问题,加强市区联动,做到“五个统筹”,解决征收无序、开发分散等问题;加强政策统筹,对安置房办证、定销商品房定价等问题,我市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地提出解决方案,健全了棚改政策体系;加强安置房源管理,市住建局建立存量安置房源库,收储房源5079套,统筹用于棚改安置。
与此同时,我市还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全力争取政策性贷款,通过加强对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接协调,我市2016-2017年新增融资授信342.96亿元,提款147.55亿元。除此之外,我市还创新资金调度和管理模式,加强棚改资金的统筹管理和调度,提高棚改资金的拨付速度和使用效益。2016年以来,市统筹棚改地块共投入资金85.58亿元。除此之外,我市还积极争取专项资金,2016-2017年,全市共计争取棚户区改造中央财政、省级财政专项资金8.40亿元,占全省补助资金的12.46%,争取资金量排全省第二。
为确保棚改有序推进,我市还不断强化督查严格问责。据介绍,我市成立了市棚改工作专项督查组,对照目标任务书每月开展一次督查,对严重滞后的,将由市政府有关领导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问责。同时,我市还强化棚改推进机制,定期召开例会及时协调解决棚改推进中的相关问题。
2016年至今,我市主城区已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29个,完成征收11900户、192万平方米。
用“情”关爱
让百姓成为棚改最大受益者
1月11日,71岁的夏世禄带着老伴沈燕来到楚秀园东南侧地块棚户区征收指挥部了解交房情况,“我看过新房了,小区环境好、道路宽,怎么看都喜欢。”夏世禄告诉记者,在工作人员提供的七处房源中,自己在金满华府和文庙三期中各选了一套新房。“政策真好,在安置房信息库里选房不仅比市场价便宜,还有奖励,我就用150平米的老房子换了两个远低于市场价的小套。”夏世禄说。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棚改工作开展以来,该局始终坚持突出民生导向,满足群众需求。该局坚持依法征收、亮底征收,严格执行征收政策,切实履行法定程序,细化前期调查,科学制定补偿安置方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格执行风险评估制度,推行分户补偿协议等“十公开”,真正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保证了棚改征收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同时,针对市区商品住房供应不足、难以满足棚改安置需求的状况,及时调整货币化安置政策,规划建设定销商品房,定向供应棚改被征收户,2017年市区已规划建设3个地块4361套定销商品房;2018年计划再建设5个地块9878套定销商品房。除了位置好、房子品质高,购买定销房还可以在评估价基础上享受10%的优惠,对老百姓来说非常实惠。
三年来,通过棚户区改造,原来一片片破旧不堪的棚户区被一个个现代化小区所代替;原来道路崎岖、污水四溢的旧貌,变成了道路宽敞,绿树成行的新颜,棚户区改造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提高了居民财产性收入,更加快推进了淮安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没有棚改就难能为城市控源截污腾出空间,没有棚改的配合,像快速路这样影响深远的工程就难能如期进行。在连片整体开发中,通过统一编制改造计划,统一安排地块开发,有效整合了土地资源,为全市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一次看到新房的时候,我哭了。”这是一股喜极而泣的泪,是等待了十多年终于圆梦的满足与感动。程祖猛是原化工研究所的棚改户,这张薄薄的征收协议,对他们家来说,意味着一家四口‘蜗居’在30平米小破房的生活将要划上了句号,等待着他们的将更舒适的家。据了解,程祖猛的新房在康居花园小区,是一套共有产权房,足足有100平米。
早在2007年,为有效解决拆迁户无力买房的难题,我市在全国首创共有产权住房,这也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称为“淮安模式”。2014年,淮安市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6个共有产权房试点城市之一。经过10多年的探索,淮安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共有产权住房建设供应、产权划分、运行管理、上市收益分配等政策制度。
棚户区是弱势群体集中的地方,据统计,淮安主城区大大小小的棚户区有70余个、近3万户,其中极小户型棚户区10多个、近5000户,这些极小户型棚户区是棚户区改造“难点中的难点”。“这些特困家庭棚改后买不起房,他们能否支持棚改,老百姓心里没底,我们心里其实也没底。”针对这一情况,我市将共有产权房作为棚改的“托底”政策,在产权比例、申购条件、房源供应等设置上与棚改实际紧密结合。
据介绍,我市优先将棚改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凡是符合棚改前只有一套住房、棚改后买不起最小套型住房的棚改居民,全部纳入共有产权政策的保障范围。2017年,对共有产权房也买不起的棚改家庭,我市实行“先租后售”,住满两年后,可购买其租住的公租房,与政府形成共有产权房,托底解决了棚改困难家庭“住有所居”的问题,实现了棚改困难户的应保尽保。据统计,2007年以来主城区共向2915户家庭供应了共有产权房,其中棚户区改造家庭1728户,占比60%。
此外,我市还专门设定了棚改共有产权房政府与个人份额各占50%的比例,即棚改户只要出一半的钱,就可以住上新房。政府出资降低了棚改家庭个人出资比例,让利于民,帮困难家庭圆了“住房梦”。
正是得益于“共有产权房”制度,我市主城区10多个极小户型棚户区中的1728户特困住房家庭圆了他们的“住房梦”,成为淮安托底解决棚改过程中住房特困家庭“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举措。
建万间广厦,助百姓安居。如今,我市各片区棚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棚户区居民将告别“蜗居”窘境,实现“安居梦”。
给特困棚改户吃下“定心丸”
用“策”保障
■记 者 孔雪
通讯员 徐鸿宝 陈忠竹 汤志永 丁曙明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