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倩 周兴业
穿网须,织渔网,一双双巧手行云流水般在网框和网线之间穿来引去。作业板上,一张张渔网渐渐成形。淮阴区三树镇的房前屋后,到处可见这样的景象。该区充分利用三树镇特色技术优势,在三树镇试点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规模化培训,带动区域内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培训集中化、就业规模化,取得较好的增收效果。
授人以渔,精准扶贫因“网”而活
这几天每天吃过早饭,家住高尚村三组的陆如学就骑上电瓶车,载着聋哑的妻子吴仰言来到周梅家中学习渔网半成品加工。“现在已经能独立操作了。”陆如学指着妻子说道,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容。“以前也花钱学过别的,上手都很困难。现在这个不仅免费学,还包教包会。”
周梅的家中聚集了一批像吴仰言这样的“学生”,而周梅自己其实也是一名低收入户。
三树镇共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871户、5494人,脱贫难点主要集中在低学历、无技术、走不开。该镇在广泛走访、调研、摸底的前提下,决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开展渔网加工技能培训,让老百姓学到本领,做自己想做的事。
周梅从事渔网编织已经有十六七年,为人热心爽快,教起周边的街坊邻居来得心应手。作为培训师,她每天能得到100元的补助。
培训负责人说,渔网加工手艺易学、易上手,场地也不受限制,房前屋后都可以用来作为工作场地。聘请像周梅这样的加工能手集中培训,并定期做好指导,以身边人带动身边人,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培训完成后,对于继续从事渔网半成品加工的低收入户,政府还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第一个月按劳务收益的20%给予奖励,第二个月、第三个月则分别是15%、10%。
周集村二组的周芙在现场操练时学得很用心,她说:“两个小孩都在上学,丈夫视网膜脱落,基本处于失明状态,家里就我一个劳动力。”周芙告诉笔者,家里三亩地的收成一年大约两千块钱,一直入不敷出。“等能够独立作业后,保守估计每个月能增加一千多块的收入。”想到未来的日子,周芙的眼角眉梢都染上了笑意。
家中就业,农民生活因“网”而变
三树镇蒋集村63岁的留守妇女芦桂花将两岁大的孙子哄睡着放在婴儿车里,便编织起渔网来。她告诉笔者,她学了两天,已经能独立织三层网了,织的渔网是镇里统一领来的半成品。三树镇总人口48152人,劳动力不到总人口的一半,这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5445人。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剩下的是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三留”队伍。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力度,确保精准脱贫,三树镇利用农村妇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支持发展在家门口就业的各类手工产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一期培训为期16天,第一轮是集中授课,让农户对渔网加工手艺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第二轮开展为期两天的集中实际操作,第三轮将安排老师走访教学。”镇负责人告诉笔者。目前第二轮培训即将结束,约450名低收入户已经学有所成。
像芦桂花这样带着小孩来村部学习的妇女还有很多。笔者在蒋集村采访时,村部欢声笑语不断。一旁的村委会主任陈实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他说:“以前这些低收入户老抱怨自己没本事,赚不了钱,整天游手好闲的大有人在,现在好了,大家不出门不花钱就能学到本领,不仅提高了赚钱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陈实告诉笔者:“村里的风气好了很多,一开始就组织了30个低收入户参加培训,现在不少村民主动找到我们,要求学习。”
因地制宜,传统手工因“网”而新
三树镇东临淮沭河,西与泗阳隔运河相望。一直以来,生活在运河边上的三坝村村民就有编织渔网的传统手艺。村民刘桂珍回忆起小时候母亲在织渔网,自己在一旁玩耍的情景时说:“有时候母亲忙着去做饭,就让小小年纪的我帮忙织上一段,耳濡目染,我也就会了。”刘桂珍的手好像一只有生命的梭子般,快速地飞舞着,不一会儿,半张细密紧实的渔网就在她手底下诞生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好像我们村的人都会织渔网。”七十六岁的老人庄慕华说:“没想到如今还能靠着这门手艺赚钱,还有年轻人愿意学。”
镇领导告诉笔者,相对于其他培训项目,渔网加工这项三树传统的手工艺更加容易被低收入户接受,也更易上手。当然,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三树镇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寻求发展和创新。“我们不断地在渔网销路、原材料采购等方面拓宽路径。”该负责人说,未来打算以三坝村为试点村进行推广,建立渔网半成品加工培训基地,带动更多的低收入户就业。同时对于热情高的、干劲足的低收入户,将组织他们多出去培训,开阔眼界,提升本领,发家致富。另外,还要依托京杭大运河的“水文化”,深度挖掘更多传统的手工技艺,再打造出一批可传承、易上手、能致富的培训项目。
三树镇规模化集中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区下一步将对其他乡镇进行调研,力争一乡一个培训项目、一乡一个就业特色,带动全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早日致富。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