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开辟致富新途径

 

  ■ 记者 张小燕 通讯员 周宗彬 王晓婧

  当前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昨日,在金湖县林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大田里,植保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起飞、悬停、转动……在操作人员的遥控下,携带着农药的植保无人直升机低空飞行,农田上空下起“细雨”,农药均匀喷洒到每株秧苗上,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一大片稻田的喷洒作业。

  这是金湖县林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进行稻田统防统治工作。创立于2014年的林丰农机合作社发展迅猛,“如今拥有社员100多人,各类农机具80多台套,农机库房、烘干中心、粮食仓库等一应俱全,能为社员及周边农户提供从播种到收割、植保、烘干等全程服务。”谈到合作社,理事长张太林颇为自豪。

  农机经营

  新的途径

  早年,张太林毕业于大专院校中医专业,当过医生、开过药房,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2012年春节,他和几个老乡聚会聊天,老乡都外出打工,言语中透漏出不想种田的想法。同时,张太林也了解到,国家对“三农”一直很关注,给予农业越来越多的政策扶持。张太林确信,发展现代农业,应用现代农业机械设备,进行适度规模的高效农机作业,是未来农村的发展之道。

  当年,张太林联合几名农机手承包了两个生产小组70家农户共计450亩土地,“当时我是银涂镇正式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第一人”张太林回忆说,720元/亩的土地流转价格,既使他有了创业的压力,也增添了勇往直前的动力和魄力。第二年,他又流转土地1000多亩,农机具也从最初的7台,增加了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等30多台套,并建立了520平方米的机库,这一年他开始实现了盈利。

  实现农业

  节本增效

  随着农机具的增多和服务面积的扩大,2014年12月,张太林组建了林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现有拖拉机30多台,配套机具50套,高速插秧级5台,铲车4台;建设有日烘干能力200吨的烘干中心,3000多平方米的烘干厂库,能容3000吨粮食的干谷仓,水泥晒场8000平方米;承包农田面积3000余亩,基本水面300亩,总资产1200余万元。

  近三年来,合作社每年作业服务约6000亩,每年实现收入420万元,净收入60万元。此外,合作社还为社员和周边种田大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每年烘干粮食15000吨左右,解决约8000亩到12000亩地的粮食烘干服务,大大方便了农户并保障了粮食的安全,同时为合作社增加收入40-60万元。

  今年,张太林又新增350亩的稻鸭共作,稻虾轮作试验田,探索绿色生态的生产之路。他谋划明年实现小规模农产品的深加工,实现从农田到消费的直接对接,建立自己的品牌,并在县城开设一家农产品专卖店;2020年合作社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服务。

  张太林致富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目标。

  “合作社本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不管是带机入社,还是带资入社的社员,都能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回报。”张太林介绍,并且根据合作社的实际效益,还可实现二次分红。

  合作社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大量的用工机会。62岁的张华山为合作社管理人员,年收入约4万元;54岁的农机手华参林,年收入3.5万元。专职会计华汉礼,年收入2万元;烘干技术工潘伯桂,1万元/月;63岁的杂工张保珍,年收入3.2万元……今年三夏期间,合作社每天用工约120人,日支付工资约2.4万元。农闲时,长期雇佣田间管理人员12人,每人月工资约3000元。“一年下来,仅工人工资发放80至100万元。”张太林说。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