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长歌行远大湖风

 

  ——读晁如波散文有感

  □ 江淮

  这是一幅碧绿的景致。

  荷立朝阳,蒲浴暮色。

  晁如波来自大湖,文字带有大湖的清新与独特的气韵,对仗工整,香馨飘逸,鲜活、质朴、意深、空灵,一种智者乐水的气质与风情漫溢而来。

  晁如波写身边熟悉的景观,以小见大,且情怀激荡,心语缠绵。这两种植物司空见惯,无处不在,将文字写到直抵心灵、令人击节,就不是熟悉所能解释了。

  浅吟深唱:血脉相连的情感泉涌

  古人写花草,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比兴,亦有“花落知多少”的慨叹。晁如波写荷、写蒲,则以一种血脉与之相通的血缘情感来铺展,手足之情跃然再现。

  “总觉得早晨的光线最适合还原荷的本色美,浓绿翻滚,翠波暗涌。中午阳光过强,叶子不那么绿了;傍晚灰尘太厚,叶子稍嫌黄灰。未开的花朵一瓣一瓣的开,涩涩难懂;已开的花朵戴露而立;打苞的朵儿含笑静立不吐一字。这水中的贵族、凌波的仙子,纤尘不染,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

  一幅荷的素描,笔力精道,线条细腻,由远景到近景,再到特写,写形,写状,写风骨,写形象。

  待到“梅定妒,菊应羞”,已渗透出词的婉约与娇柔,大气不可收拾。

  “看到的是荷景,嗅到的是荷香,听到的是荷语,吹过的是荷风”。这是风情画般的描写,投影出荷之境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风景平静,意态怡情,透过荷营造的意境,显然已超越世俗,表达出禅意般的明净,情感的纯洁,意念的缱绻,视觉的潇洒,使我们进入一种洗尽铅华的大雅之中,卸下漫漫文字的艳装,闻到一股飘散着水草和鱼腥味的大湖风。

  摩挲湖风:恍若天籁的心灵慰藉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亲近大湖如贴近自己的胸膛。

  晁如波以一大段文字来描写荷的意态:

  “我面阳而立细究每一片叶子,脉络分明,翠色怡人,一缕清香似有似无,从四面包围了过来;放眼远处的花朵,红粉不匀,自然天成,羞涩难表,仿佛少女脸上的红晕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躲在叶子下面的莲蓬不张扬不招摇不摆显,只是将叶子的形状和色彩浓缩,好似自己只是一片袖珍的叶子而已,将成熟的果子深陷;寻着她的一花一径一叶向下看,向水里看,便有一节节白胖胖的莲藕出现在想象里……”

  这里有点不惜笔墨的劲头了,不分段、不分行,竭尽铺张之能事。

  类似纪录片中的两极镜头,从大特写跳到大全景,由纹理毕现到天高地远,且天马行空。大特写,往细里挖;大全景,往天外跳,如此这般皆为一个目的,即是表达荷的审美意境,与荷作心灵上的细密沟通。

  散文靠语言营造意境,语言风格至关重要。

  犹如作战,兵器必须锋利才能致对手于死地,寒光凌然,不可阻挡,否则自家只得杀身成仁。类似“脚未到荷已至,满满的一河都是荷”。这种至为敏锐、清新简洁的语言,则是跳出技巧,以一当十的简白了。

  上面那段如能再精致、简约些则更好。所谓“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简约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白描,而非水彩涂鸦。在这里经验和技巧悉数退后,奔涌的是一种永恒的温暖、和谐的大美。

  推心置腹的心灵沟通,鲜活飘逸的缤纷灵感,饱含哲思的深沉隽永,恍若天籁的清新质朴,诗意纵横的如炽激情,讲述着以荷观人的审美故事。

  当读完这些文字,我能看见一片碧绿摇曳的海,在倾诉着无边的记忆以及盛典般的花开。

  发散大我:人性复苏的审美互补

  诚如“忽略天、忽略地,仿佛自己也成了荷海中的一株荷”。

  大气节才有这般情怀,大追求才有这般意念,大胸襟才有这般眼界。

  晁如波的文字看似与花草对话,实质上文笔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大气的自我,而非自恋的小我。晁如波的散文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在大我追求层面上,展示一种真正的人性复苏精神,对人心灵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探求真我状态与真实表达。二是在人性复苏基础上的审美互补,以艺术相通的本性追求,表达一种博大气韵所涵盖的高度融合。

  “荷之大美超越空间和时间,横扫精神和物质两重境界”。的确,文学应向绘画、摄影、雕塑、书法、电影、电视做精神与物质的沟通与借鉴。晁如波已在这方面尽情实践与尝试,你去读读她的文字,是否有这种种元素的介入和融汇!

  在散文写作上,普希金的主张是:“准确和简练——这是散文的两大首要优点。散文要求思想再加上思想——没有思想,华丽的词藻毫无用处。”

  晁如波的作品已为我们回答了这种盖世理论……

  读晁如波的文字,真乃大幸。

  大幸淮水畔有如此清秀文字,如树葳蕤,如水奔腾,如海汪洋。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