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美丽淮安,我的乡愁

 

  □ 陆汉斌(捷克)

  我的故乡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伟人故里,古时被称为“淮水东南第一州”。我上个世纪90年代出国,旅居国外二十多年,再回家乡,感到淮安是一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她不再是少年记忆里的模样,而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十多年里,我也曾数次回故乡,但来去匆匆,倒是近来,机缘巧合,我有幸回淮安两次,印象很深。第一次是2017年省里召开江苏发展大会,我应邀参加,会后省政府安排参会代表回乡参观两天。第二次是今年年初,省里召开政协会议,我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会后淮安市侨联又盛情邀请我回故乡参加市侨代会,这次在故乡又待了三天。俗话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告别乡土二十多年,得有多少个“三秋”啊!我说是机缘巧合,机缘何在?在祖国改革开放40年、故乡跨进新时代的日子,我见证了太多的变迁。

  在故乡淮安参观访问的日子,从市区到乡村,看了不少地方。虽然走马观花,内心却感慨万千。我于1993年离开淮安远赴捷克,后来父母也移居别处,所以淮安老家基本不回了。故乡的影像离我渐行渐远,但几天的故乡行,又把我从遥远的布拉格拉回了故乡,为我淡去的故乡记忆,增添了新的色彩。

  我记忆里的淮安,那时还叫淮阴,宿迁还未独立成市,灌云、灌南还未划归连云港,地域广大,人口1千多万,携13个县区,纵横苏北平原,是江苏的“巨无霸”,也是欠发达洼地。当时因为陆路交通不便,反而多依靠水上运输,淮阴的江苏运河航运公司,职工有万人,是江苏水上运输的巨头,公司甚至设有独立的公安局——江苏省运河公安局,运河航运公司是当时的税利大户,每年有几百万的税收,在淮阴独占鳌头,当年的京杭运河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令人自豪。但好景不长,我离开故乡时听说,在运河公司工作的老同学的父亲,已经黯然下岗,水运走向没落。陆运呢,当时的公路有到南京的205国道,到盐城的343省道,到扬州的淮扬公路,到连云港的淮连路,这几条路无一不是沙石路基,坑坑洼洼,尘土飞扬。要是去上海得颠簸一整天。我清楚地记得,南来北往的车都要经过市区的南大桥、水门桥、盐河大桥、黄河大桥,车从淮阴师范学校堵起,到小营转盘,没有两个小时过不了淮阴。作陪的淮安交通局的人员介绍:这几年,淮安交通发展非常快,地区交通枢纽地位凸显,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有客运机场,还将建货运机场;有城市轻轨,还将通现代高铁。乘风破浪会有时,淮安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改革开放以来,淮安像其他城市一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高楼鳞次栉比,马路宽阔平整,私家车络绎不绝。一座落后的小城市蜕变成繁华的大都市。昔日东郊的普通路口现在是繁华的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南郊乡村现在是连片的大学城,西郊不起眼的淮阴卷烟厂现在是赫赫有名的现代化大企业,北郊荒芜的废黄河现在是生态良好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幸得伴游的大学同学李君如数家珍地解说,否则我旧有的记忆已经对不上新淮安的样子。唯有大闸口,基因未改,古朴依旧,只是更加漂亮,古闸焕发出新活力。大闸口过去是水运要冲,周遭人文景观、历史古迹众多,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发形成杂货市场,商贩熙熙攘攘,非常热闹,现在改造成了里运河历史文化长廊的核心景区,成为外来游客必到之处。晚上,一众好友来此漫步游玩,只见沿岸灯光璀璨,流光溢彩,亭台楼榭美轮美奂,画舫游船五彩斑斓,让人领略了“红灯十里帆樯满”的盛世景象。慈云禅寺高高的国师塔和中洲岛上矗立的清江浦楼,两相呼应,古色古香。有摄影者,频频变换角度,拍得满意的照片;有歌者,或激情高歌,或浅吟低唱;有健身者,有的健步如风,有的悠然自在;有情侣者,河畔依依,你侬我侬。徜徉其中,人们各得其乐,其乐融融,安宁祥和。身临其境,能体味到故乡人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幸福感……如今,身在异乡,老家美好的记忆每每诱发我的乡愁

  故乡淮安,发展之城,美丽之城,幸福之城!期待下次与你相见时,你一定更加美丽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