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半生拥军情

 

  ■记 者 宋莹莹 

  通讯员 刘岳文 王玉才

  今年74岁的涟水县涟城镇涟州路社区居民孙茂顺,从小就立志当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可当他真正去报名应征时,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成为他终身的遗憾。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成了当地一家豆制品厂的工人后,竟利用在豆制品厂学得的一手腌制酱菜的绝活,与部队这个他情有独钟的地方建立了密切联系。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孙茂顺听说驻涟水某部食堂要将上万斤因高温而变质的酱菜全部扔掉。凭着讲述人的片言只语,他立即判断菜本身应该没有问题,多数是卤汁的原因,于是便到营房一探究竟,结果印证了他的判断。在大家将信将疑的目光中,他带领战士们冲洗酱菜、配制新卤重新腌制,一周以后,准备丢弃的酱菜不但又香又脆,而且口味更加独特,深得战士们的喜爱。这一消息传到了出现同样情况的驻徐州某部队,他们也邀请孙茂顺前往帮忙。就这样,孙茂顺从此走上了“技术拥军”的道路。

  春过夏至,寒来暑往。从天山脚下,到南海之滨,孙茂顺的足迹踏遍军营哨所。在海南,他带领子弟兵砸穿水泥地,将酱菜缸挪到地下30厘米的地方以防温度过高酱菜变质;在内蒙,他和战士们一起研究新技术,将当地的土豆纳入酱菜家族使之成为新成员;在新疆,他针对当地特殊的气候条件,研制出特殊的腌制方法,保证官兵们吃上可口的酱菜。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将近半个世纪的拥军之路,孙茂顺走得踏实而又坚定。44年里,孙茂顺行程10多万公里,为200多个团以上部队服务过。“我一个人根本做不来。酱菜腌制最起码半个月时间,各种繁琐的程序,难以把控的温度,如果没有人打下手,很难不失手,多亏全家人鼎力相助,特别是老伴的形影相随。”在谈到几十年的拥军历程时,孙茂顺充满了无限感慨,言语中也充满了对家人的感激。

  记得有一年夏天,徐州某部邀请孙茂顺前去授课,顺带运送一车酱菜。就在即将启程的节骨眼上,不料大女婿突发重疾住院。怎么办?孙茂顺当机立断,自己先去医院,让二女儿临时请假赶往徐州,“部队的事不能耽误呀!”女婿的病情刚刚稳定后,他又第一时间赶往徐州换回女儿。44年里,孙茂顺用于拥军的费用近400万元,现在每年还要耗费数万元,对此,他无怨无悔。1998年底孙茂顺在涟水县城的繁华地段盖起了480平方米的房子,并且拿出一半专门作为拥军招待所,内设20多个床位,用于部队官兵探亲休假、技术学习、征兵、旅行结婚等,20年里,他的拥军招待所无偿接待过往官兵上千人。

  2001年,孙茂顺自费开办了拥军技术培训中心,2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上一百多口大缸一字排开,看着如此场景,他倚缸而立,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从此,这个专门为部队培养酱菜技术骨干的培训中心,每年至少举办两期以上,20多期培训班共培训了600多名学员。

  1998年10月,当时的中央军委主要领导在徐州亲切接见了孙茂顺,称他是“新时期的拥军模范”,并与之合影。为了表彰孙茂顺的事迹,2002年,中共涟水县委发出了“向孙茂顺同志学习”的决定,同年7月26日,在孙茂顺的牵头组织下,涟水县在全省首家成立了以吴亚明、李超军、刘伯晓、胡志刚等人参加的“拥军协会”,协会每年募集10余万元用于拥军优属。如今,协会的影响力和规模进一步扩大,还在连云港赣榆区成立了分会,具体指导赣榆的拥军事宜。

  2017年,孙茂顺收到来自北京某部赠送的“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金质纪念珍藏”。对此,孙茂顺喜不自禁,兴奋地流下了热泪。现在孙老年事已高,但身体还硬朗,他表示,在有生之年,拥军这条路他将继续走下去。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