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盱教宣
孙同波,女,汉族,1992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盱眙县观音寺镇马庄小学英语教师,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德育主任。她26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勇挑重担,倾爱心,付真情,用一颗赤诚之心点亮了一颗颗渴求知识的心灯。她在平凡的农村教育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辛勤耕耘。三尺讲台,记载了她的辛苦与甘甜,写就了她的无悔人生。
孩子们的知心“大姐姐”
1992年,孙同波告别了梦幻般的学生时代,带有几分青涩,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扎根乡村一晃就是26年。多年来,她一直把“关爱每一个孩子成长成才”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同事们眼中,20几岁的孙同波工作热情积极,笑容总挂在脸上,是一位责任心极强的好老师。在学生们眼中,她更像一位无话不谈、可以诉说烦恼的知心大姐姐。
2003年,孙同波担任三(2)的班主任。当时班上有一个叫李同的孩子。父母离异后,李同平时一直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有一天,小李同生病了,为了不让功课落下,孙同波利用放学后下班时间,来到李同家,帮他喂药,给他补习功课,让生病中的李同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爱。和李同家庭相似的还有一个叫丽丽的女孩子,几年前父亲不幸身亡,母亲改嫁,年幼的她由60多岁的爷爷奶奶照顾,孩子很内向,不爱说话。了解情况后,孙老师主动找她谈话,让她当班干部,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时间一长,这孩子变得爱说爱笑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她的爷爷奶奶逢人就说:“孙老师就像大姐姐一样关爱和鼓励我的孙女,孩子摆脱了失去父母的阴影,性格变得开朗活泼,学习成绩优秀,还当上班长了。”
由于孩子们缺乏父母的爱,每到端午节,孙同波总要带去香喷喷的粽子;冬天里,看着冻红了一张张小脸蛋,孙同波加班加点,为他们赶织毛衣、围巾……当替他们穿上戴上围巾的时候,孩子们都感动得哭了。有一次,班上的一个孩子张口就喊孙同波“大姐”时,立马就不好意思了,孙同波却说:“没关系,以后你们就叫我姐姐吧。”也许,从心底里孩子们早已把孙同波当姐姐了,当成大朋友了。
26年来,孙同波用她的爱心,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家长的信任。在一些节日里,孙同波的办公桌上总会堆满孩子们送来的鲜花、自制的卡片、纸折的千纸鹤等小礼物,每当看到这些小小的礼物和礼物上几句简单的祝福的话语时,孙老师的眼里便会涌出幸福的泪花。
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在孙同波所在班级的教室后墙上,总有一块“荣誉角”专栏,班级里凡是学生有好的表现,就为他们加上一颗“星”,一周一小评,“爱心”数量最多者为本周组长,一学期一大评,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总结一下本学期中获优胜次数最多者为该学期优胜,为该生颁发奖状,以表扬鼓励。正因如此,孩子们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班级纪律性,懂得了团结互助,班风正,学风浓。
2013年,孙同波担任四年级班主任,班上男孩子们热衷于去游戏机室打游戏,在每次在晨会、班会课上,孙老师总是强调游戏的危害性,可有些孩子仍然执迷不悟。当时班上有个叫小军的孩子,一度玩游戏上了瘾。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孙同波老师来到学校后,有学生报告说:我们班的小军去游戏机室了。孙同波二话没说,扭头就往外走。当时,外面正烈日当空。她心想:怎么办?再热也得去找啊,不能让他沉迷游戏耽误学习啊。一位学生帮她指路,她们骑上自行车穿梭在街道的每家游戏机室。终于,在一家偏僻隐蔽的小游戏机室找到了他。带回学校后进行一番说服教育,他也保证以后不再去。可是,两天一过故伎重演,她还是坚持亲自去把他找回来。就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她的执着感化了小军,他说:“老师,您别再去找我了,我以后一定不去了。”观察一段时间后,他真的做到了,开始用心学习了。是啊,成长的的路上,谁能不犯错?作为老师,孙同波把责任牢记于心,时刻准备着为学生铲除成长路上的荆棘和障碍。
平时,孙同波本着少惩罚、多肯定;少质问、多鼓励;少训斥、多交谈;少命令、多引发的管理方式,进行入情、入理、入境、入心的教育,让孩子不把学习当成负担,健康快乐地学习,让家长和她一起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快乐。孙老师总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有益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让每一片绿叶都享受“爱”的阳光。
爱岗敬业的“硬汉子”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