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王健全 杜勇清
通 讯 员 何闽华 曹晓香
颜 嫣
“贫困家庭享低保,扶贫政策要知晓;先申请来后评议,审核公示不可少……”2月10日,大年初六,淮阴区大型文化惠民项目——“相约古戏台”迎来第100场演出,一段由马头镇文化站自创的快板书表演,博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将党的政策和党的理论融入文艺节目、搬上百姓舞台,使其既广为传播又入脑入心,是淮阴区加强理论武装建设的路径探索之一。“基层抓理论武装既要做到‘接地气’,避免‘踩高跷’,更要精准发力,瞄准有效供给。”淮阴区委书记刘泽宇说。
近两年来,该区在创新开辟“党课会堂”基础上,整合资源从供给侧切入,实行个性化“点餐”、集成化“配餐”、精细化“分餐”、特色化“加餐”,打造理论武装“中央厨房”,形成了基层理论武装建设的“淮阴模式”,被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工作简报专题报道。中组部组织一局原局长张国隆率领国家党建工作调研组在淮调研后认为,“淮阴模式”值得学习推广。
个性化“点餐”,理论学习“梳辫子”
“乡村振兴,土地集中流转、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中发展是大趋势。可‘三集中’到底怎么搞,我们吃不准。”说这话的是淮阴区新渡口街道朱集村党总支书记闫国庆。
街道的“党课会堂”,让闫国庆吃下了“定心丸”。“党课讲什么,由村里下‘菜单’,点的‘第一道菜’就是如何搞好‘三集中’。”闫国庆高兴地说,一堂课听完,村组干部豁然开朗,学以致用,首批完成的1200亩土地流转、500户村民集中居住,无一起矛盾纠纷。
依托中心组学习、周五党课、“周学习·半月谈”等平台,创设“党课会堂”,区委书记带头登台,听课对象就理论学习内容实行个性化“点餐”,是淮阴打造理论武装“中央厨房”的“先手棋”。“党课会堂”创设至今,已组织区镇村三级党员干部开讲800余场。
为防止理论学习出现“一锅煮”“大呼隆”现象,淮阴区用“梳辫子”的办法,打出一套“连环掌”——
比如,通过深挖道德模范、文明标兵、淮阴好人的先进事迹,创办“道德讲堂”,开展“身边的榜样 前行的力量”道德宣讲,目前已宣讲90场;以“一园一馆”“一带两园”为载体创办“实境课堂”,开展“不忘初心 踏寻足迹”实境体验,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分批参与,总人数超过10万人次。
再比如,组织社科理论专家创办“企业学堂”,搭建了18个企业车间学堂和理论直播间,已开展“理论宣讲面对面”活动30场;借助古戏台、农民小舞台等文化阵地创办“文艺礼堂”,举办的“理论好声音”文艺巡演超过200场次。
除此以外,该区还通过整合“理论淮音”“文化淮阴”“幸福淮阴”等网络平台,创办“网络云堂”,开展“理论微时代”活动,已推送微故事、微视频、微动漫、H5等100余篇。
(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