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通 讯 员 崔德贤
本报讯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我市河湖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从最初的“见河长、见机制”到如今的“见行动、见成效”,河湖监管保护不断强化,河湖水质稳步提升,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正逐步变为现实。2018年,我市成功创成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国家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五位一体”改革成为全国水利行业唯一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洪泽湖非法采砂全面“清零”;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扎实推进。我市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精心谋划“四线管理”“八大工程”“十大示范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19.62亿元,构建起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体系。落实水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积极开展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建设,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81.5%提升到87.9%。确立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纳污总量“三条红线”控制,严格考核各地各部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完成情况,全面提升水资源保护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持续推动。开展黑臭水体百日攻坚战,按照方案设计、工程招投标、进场施工、竣工验收、长效管理路径,全面开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控源截污、污水排口封堵、河道清淤、河道保洁、生态修复等工作。全市49条黑臭水体治理开工实施27条,完成整治6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9月份,我市成功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省唯一。持续推动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8个国考断面年均值达到国家考核要求,达标率100%,22个省考断面年均值达到年度考核要求的有20个,排水渠苏嘴断面水质前5月阶段性波动后持续明显好转,改善至Ⅳ类水。
河湖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建立。完善河湖长效管护体制机制,推行流域综合管理模式,推进河湖资源权属管理,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切实保障河湖效能持续提升,努力形成更多富有淮安特色的河(湖)长制经验模式。对全市重点湖泊实行网格化管理,推广完善农村河道“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力争2019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推进河湖管护市场化,加快培育河湖治理、监测、维修养护、河道保洁等市场主体,推进河湖管护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市场化。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