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通 讯 员 卢克余 杨 忠
本报讯 去年以来,清江浦区以“工匠培育工程”为引领,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搭建技能比武擂台、举办创业沙龙等措施,锤炼出一支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短短一年间,该区工业企业职工申报各项专利505项,并在全市职工技能比赛中夺得了焊接、砌筑、中式烹调三项冠军。
劳模扛旗,建“人才库”。该区由劳模担任主力干将,带领企业骨干职工共同组建创新攻关小组,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团队作用;从企业职工中选拔出有创新热情、攻关能力和培养前景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操作能手,建立“人才库”,采取淘汰制的办法实行动态管理。
平台铺路,打“擂台赛”。该区创新搭建了劳模(工匠)育才讲坛,通过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党支部,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定期举办职工创新创业沙龙,开展技术交流和技能比赛,引领企业在同行业、同工种之间开展技术攻关合作,促进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政策助力,用“催化剂”。区总工会设立了20万元劳模(工匠)育才基金,对获得学历提升、职称晋级和参加上级组织的技能比武优胜者,开展技术攻关、发明创造取得成果者,牵头组建技术团队、传授帮带作用发挥优秀者给予经济激励。被选定为劳模、工匠培育对象的,优先参加工会系统组织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一线职工疗休养,优先推荐参评劳模、工匠及五一劳动奖章。
截至目前,清江浦区已确定首批120名工匠人才培育对象,成立劳模党支部8个,新增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6个。其中,澳洋顺昌“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军人才芦玲被授予“淮安市十大工匠”荣誉称号,科圣化机创建了该区首家“职工创新工作室”,“黄艳梅工作室”入选“省十佳女劳模工作室”,全区130名职工获得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