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假“科学”之名

□ 含 辛/文 吴之如/图

四川一家老年人俱乐部以“量子疗法”为噱头,宣称所售的6000元一个的“量子杯”可以包治百病,不少老人上当受骗。

量子卫星“墨子号”上天没多长时间,各种“量子产品”迅速面世,“量子袜子”“量子鞋垫”都来了,还有宣称携带“能量”“治疗”癌症的“量子挂坠”,等等。不法保健品公司“发明”的“量子杯”不仅想法“前卫”,定价更是大胆贪婪,居然敢1只索价6000元。

骗术披上“科学”的外衣,不稀奇,炒作“量子”概念,更不新鲜。记得前两年纳米材料刚一问世,很多商家就抓住“纳米”二字大肆炒作。“纳米保健裤”能让半身不遂者健步如飞;“纳米茶杯”让普通茶水有了保健功能。

纳米材料、量子技术,这些高新技术很高端、很专业,非专业研究的人说不清楚。正因如此,骗子们才有了很大的想象和操作空间,他们几乎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新闻里,人们单知道纳米材料、量子技术,至于这些材料、技术运用在哪里、到什么程度,有几人能了解?

如果放任商家炒作纳米、量子“概念”,为行骗者提供了作案空间,也降低了民众的防范意识。“量子”产品满天飞,消费者会形成错觉,以为这些高新技术材料已经广泛运用到消费品生产了。另外,市场长期演绎“狼来了”,等真正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出来,很可能受到市场冷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

要杜绝“量子杯”“发明者”的行骗取利途径,需多措发力。其一,也是最重要的,对于市场上出现的所谓高新技术产品,相关部门要通过实时监管辨别其真假与否,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注意;对于造假行骗行为则必须依法严管重罚,杜绝骗子们利用高新技术行骗的机会。其二,相关部门要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减少他们上当受骗几率。其三,及时发布高新技术材料的民用信息,一项新技术、新材料发明出来,到底运用到什么程度、什么范围,有了哪些产品,这些信息应尽量及时广泛发布,让民众了解,让骗子没有“用武之地”。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