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光明 徐倩
“亲情修复工作是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延伸,有利于化解家事矛盾。”
“亲情修复项目仍然有提升的空间,要把这个‘拳头产品’做大做强。”
……
4月3日下午,淮阴区法院“亲情修复工程”论证会正在进行。最高法院、江苏省高级法院、淮安市中级法院的法官和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教授应邀来到淮阴区人民法院,为该院开展的家事审判“亲情修复工程”建言献策,打造链接亲情的淮阴模式。
机制创新促进情感修复
“传统的家事审判模式存在忽视案件情感属性等问题,家事审判‘案多人少’的矛盾仍然存在,为此,我们牢固树立以家为本的家事审判工作理念,将‘家’字写大,让爱温暖每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论证会上,该院党组书记、院长尤铁梅介绍“亲情修复工程”创建的背景和理念。
结合家事审判的特点和需求,该院突出亲情修复机制建设,打造专业审判方式,实行家事案件全程调解,加大家事纠纷调查力度,适时引入心理疏导机制,积极打造修复式庭审,将“亲情修复”贯穿家事审判全程。
“可以增加分层分类分级机制,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年龄甚至不同诉讼阶段建立更加细致的运行机制。”陈爱武教授对“亲情修复工程”制度完善提出建议。
“近年来,家事诉讼案件数居高不下,目前我们也在全省范围内调研,争取尽快出台相关意见应对日趋复杂的家事案件形势。”江苏高级法院张娅法官说。
论证会上,与会者肯定了淮阴区法院探索家事审判改革的成果,也对工作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意见。
专业团队提升工作效能
“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家事审判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家事法官为主体,亲情修复调解员、调查员、疏导员‘三员’参与的家事纠纷化解队伍。”该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武建国介绍了“亲情修复队伍”建设情况。
“目前,家事审判在程序上确实缺乏相关的立法,但是 ‘亲情修复工程’将调查员、调解员、心理疏导员充分引入,协助法官化解家事矛盾,家事矛盾化解的效率明显提高。”刘敏教授如是说。
“三员联动”“联席会议”等“热词”在论证会上不断从与会者口中说出。
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社会工程,淮阴区法院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家事审判改革,助力家庭建设,化解家事纠纷。
“‘亲情修复工程’是一项‘良心工程’,家事法官要怀着‘家和万事兴’的情怀化解家事纠纷。”最高法院方芳法官说出了她的想法。
在进一步加强“亲情修复工程”队伍建设上,与会者积极出谋划策。
多元平台助力坚冰消融
论证会前,与会专家参观了该院亲情修复中心和家事审判长廊。
“我们非常支持‘亲情修复工程’项目,将全力保障该项活动的开展。”淮阴区政法委漆光海副书记态度鲜明。
近年来,该院设立亲情修复中心,打造家事审判长廊,建立青少年维权中心和家事纠纷亲情修复联席会议制度,并尝试设立“亲情修复站”“家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打造“一中心多站点”的亲情修复网络。
论证会中,专家们纷纷提到家事审判的社会化格局。
“‘亲情修复’平台实施需要更加规范的制度,以制度化的形式整合社会资源、保障经费支持。”赵莉副教授提出她的想法。
“家事审判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大参与度,扩大覆盖面。”最高法院吴晓芳法官说。
与会者深入探讨“亲情修复工程”开展的下一步方向,为“亲情修复工程”的完善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淮阴区法院家事审判‘亲情修复工程’,为我市法院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我们要强化创新思维,努力打造更多的家事审判特色品牌。”淮安市中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朱介进高度认可。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