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淮口风流

□ 罗志

千里长淮如练,淮安大地便是那璀璨的翡翠,镶嵌其上。山河星星点点,如气韵天成的泼墨卷轴,从桐柏喷薄而出,汇于洪泽,达之江海。

历史云烟,款款而来,一水而分南北,名闻遐迩。连绵的长淮两岸,几多人文荟萃的古城。如寿春,历楚都、汉郡、唐州、宋府、元路,二千年风流,八公山、西淝水,风声鹤唳,草木有情;如凤阳,周封钟离,唐设濠州,明起中都,数为国郡,屡兴州府,地阔淮北,名重江淮;又如淮安,汉定淮阴,唐望楚州,据淮、黄、泗、运之益,拥河、漕、盐、榷之利,人烟轴辏,四民云集,唐宋明清延一方之都会。

长淮中流,洪泽之畔,还有一座曾经繁盛一时的城市,湮没在时空深处,它就是泗州。“北枕清口,南带濠梁,东达维扬,西通宿寿,江淮险扼,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也。”这是清康熙《泗州志》对泗州形胜的概括。泗州得名于泗水,那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源自山东蒙山南麓,流经曲阜、兖州、徐州,从今天的淮安市淮阴区注入淮河。洙泗之滨,是春秋孔子儒学的发祥地,淮泗之汭,明清时期称为清口,是黄河、淮河和大运河交汇处,为全国治河通漕的枢纽。

北周大象二年(580),泗州就设立在古泗水畔的宿预县(今宿迁东南)。后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中从洛阳到泗州南境的淮河边为通济渠,因经过汴水古道,而称为汴河。汴河开通后,汴淮通道便成为漕运之要冲,国政之命脉,地位日益重要。于是,唐长安四年(704)在汴淮口北岸设临淮县,筑城为治;开元二十三年(735),泗州也由宿预迁往临淮。

唐宋时期,泗州所在的汴淮口作为交通枢纽,无论帝王将相、黎庶百姓、佛道商贾、使臣番客,或由汴入淮,自邗沟通于江南;或由淮扬而入汴,西入中原,北至塞外。泗州淮口通行过隋炀帝下扬州的奢华龙舟,见证过唐代赋税“半仰给于东南”和“扬一益二”的繁华春景,凝想过宋代文人画匠《清明上河图》长卷上绘就的汴京残梦。泗州淮口,不光是舳舻千里的漕运繁华,还有淮山古寺的悠远意境——“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林逋《盱眙山寺》);还有山水城林的淡雅画卷——“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秦观《泗州东城晚望》)

大唐高宗年间,一生传奇的大诗人骆宾王途经淮口,留下脍炙人口的《早发淮口望盱眙》:“养蒙分四渎,习坎奠三荆。徙帝留馀地,封王表旧城。岸昏涵蜃气,潮满应鸡声。洲迥连沙静,川虚积溜明……”这时的骆宾王已没了挥毫写就《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英气,望着浩荡淮口,人生前途一片晦暗的他低吟着“一朝从捧檄,千里倦悬旌”,预示着这位初唐杰出的诗人消逝于江湖的人生命运。

北宋绍圣四年(1097),挂着监嵩山中岳祠闲职的大文豪米芾,意兴阑珊地告别游赏江南的好日子,从朝廷那领得诰命,沿着汴河一路南下,奔赴涟水军上任。汴河自东京汴梁而来千余里皆是平原,一路春色,总有令人看倦的时候。直到船泊淮口,淮河南岸的盱眙群山丘峦叠翠,横列淮畔。诗书画皆精的米元章诗兴勃发,一首《题泗滨南山石壁曰第一山》挥毫而出:“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从此,淮口对面的泗州南山有了新的名字:第一山。

从南宋划淮而治到明清水淹泗州,汴河淤废、漕运改道,淮口的千古风流雨打风吹去。待到月上柳梢时分,登盱山,望淮口,碧水奔流向东,脑海中浮现的诗篇,依旧如画……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