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 小
多年来,乡村教师姜策照顾长期卧床的93岁高龄父亲,让他安度晚年,用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孝道;姜策长期扎根乡村,呵护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用34个春秋塑造了乡村教师的美丽形象;他关心同事,热爱学校,用真情去见证了新时代人民教师最朴素的情怀。
每次忙完学校工作,姜策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走进父亲的房间,帮父亲清理脏物,洗净身体,揉捏身体,翻转身体,减轻其长期卧床的痛楚。然后走进厨房,给父亲做上他最喜欢的饭菜,一勺一口慢慢喂他。
为了夜间更好地照顾父亲,姜策用最原始的方法,在父亲的房间安装了一个铃铛,用一个细线引到父亲的房间。线的一头系着铃铛,一头绑着在父亲的枕头边,如果他有所需求,只需使劲动一动枕头,细线就会带动铃铛响起来。每当听到铃铛响起后,姜策立即就会去父亲房间,看看他怎么了。对于上了年纪的姜策来说,白天忙活了整整一天,夜间还不能好好睡上一觉,已是苦不堪言,但他没有任何怨言。
村邻们纷纷说,姜策真不容易,忙完学校又要忙家里,真是苦坏了他。而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谁叫我是他的儿子呢?这些都不算什么,都是应该做的”。
姜策个子不高,身体较胖,走起路来,肚子总是在脸前面。也许是因为肚子总在脸前面的缘故吧?孩子们送他一个雅号“大肚子”老师。面对这个雅号,同事们老是与他开玩笑,他却从不生气,而且还越发喜欢。再加上年纪的因素,52岁的他变得越发温和。孩子们就更加喜欢姜策了,在课堂上没有约束感,也能自由地说出学习困惑,他循循善诱,用尽不同的方法去帮助他们。在课外活动期间,孩子们的胆子更大,经常围在他的身边,向他诉说这一天当中最快乐的事情,与他一起分享。姜策则是幸福地享受着。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姜策用自由的氛围,让孩子自由成长,自由地去寻找属于他们的天空,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好老师应该是这样的,姜策为乡村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演绎了一个个精彩瞬间,完美地塑造乡村教师最美的形象。
好人使好心,好心办好事,好事暖人心,人心暖,心情畅。
依稀还记得11年前,当时盱眙县召四小学还没有被撤并,对村小以及村小的孩子们来说,最缺的就是老师。
当时,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通过盱眙县公开招聘被分到铁佛镇。中心校为了统筹全镇的教育资源,把他安排到偏远的召四村小。这对于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工作不在话下,可生活却就成了最大的问题。白米饭要么做成了稀饭糊,要么就做成了夹生饭。菜就更不用说了,总是要么咸要么淡,要么生要么烂,说不出其中的味道,更别说吃了。
因此,那个年轻老师常常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办,心情也很低落,看着叫人心疼。这时,姜策经常与他聊天,而且发现了这个问题。多余的话没多说,姜策带着他来自己家里做客。时间长了,这个小伙子倒也不见外,把这里当成了家,和他成了一家人。
在以后融洽的氛围里,姜策慢慢地教会年轻老师去怎么样去做饭,怎么样去配菜,怎么样去理菜,怎么样去烧菜。逐渐地,那个小伙子生活上的问题解决了,工作也更加地卖劲。
这就是姜策和年轻同事的故事。故事虽不惊天动地,但却给了别人特别的关怀。这种关怀,见证了新时代人民教师最朴素的情怀。
一个乡村教师在一线的教育阵地上,没有什么惊天动的大事,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三好”标准,努力工作,勤奋耕作,书写了最朴实的教育人生。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