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新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在上小学时,就有了传统的家规家风:“听党话,跟党走;勤俭节约,珍惜粮食;艰苦朴素,与人为善”。这一宝贵的家规家风,来源于我贫穷的祖辈,得益于我光荣的先辈。
4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家已是三代同堂,仍传承着传统的家规家风。近年来我们夫妻俩都走上了机关领导岗位,对自己和子女要求更加严格。2015年,在市委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我们一家人学习了周恩来总理的“十条家规”,订立了新的“八条家规”,其中就保留了一条:“勤俭节约,珍惜粮食”。
小时候,常听爷爷讲祖上贫穷,爷爷的上一辈逃荒落户泗阳,因家境贫寒,养不起爷爷的兄弟姐妹们,爷爷只身逃荒到盱眙山区方才生存下来,其他兄弟姐妹相继离去。爷爷在当地给地主当长工,仍是常常忍饥挨饿,为了闹革命吃饱饭,在当地秘密加入了共产党。一次日本鬼子下乡扫荡,残酷杀害了其他几名党员,唯独爷爷因在山里为地主放羊幸存了下来,当新四军进村时,部队一头毛驴被人划了一刀,正好从爷爷家门前路过,新四军战士误认为是爷爷干的,将爷爷带到团部,当团政委了解到爷爷是共产党员时,立即道歉放人。爷爷的经历影响着父亲,父亲在8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没有条件读书,在解放前十几岁就参加了革命,参加打土豪分田地,跟着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外公的家在安徽省安庆市,以从事铁皮手工匠为生,8个子女中,母亲排行最小,由于家境贫寒,外公外婆含泪将母亲8岁的三姐卖给南昌大户人家当童养媳。母亲爱读书,常常饿着肚子学习,看着资本家两个女儿吃得好穿得好学习成绩也好,要强的母亲更加勤奋,成为全校最优秀的女生。一次母亲的小哥哥和母亲在巷子里捡到一枚金戒子,因无人认领,就换了一担粮食,解决一家人一阶段的温饱。解放初期,母亲是当时全省高考的女状元,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选择了上中专。为了供我母亲上学,母亲的大姐“下嫁”农村,我的小舅舅十几岁就打工挣钱接济,母亲从毕业工作开始,一直将一半工资收入寄给舅舅家,以报供学之恩。
在我懂事的时候,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吃过苦的父母格外懂得珍惜,当看到我们姐弟吃不下的剩饭时,他们就端过碗来自己吃掉,从不允许倒掉,也从不在碗中留下一粒剩饭,这些惜粮如金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姐弟从小就养成了珍惜粮食的好习惯,一直保持至今。在我儿子懂事时,作为当时从事农村扶贫工作的我就常用典型事例教育他珍惜粮食,并自身作好表率,使优良的家规家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现在,我已从从事多年农村扶贫岗位轮岗到粮食部门,结下深厚的粮缘,更加重视节约惜粮,更加有责任继续教育好下下一代。如今可爱的小孙女已3岁多,我就经常给她讲祖辈珍惜粮食和古人珍惜粮食的故事,还利用休息日带她到农村田间看小麦水稻种植收割,教育她爱惜每一粒粮食。我小孙女也非常懂事,每每吃不下的剩饭,我们逗她玩说要倒掉,她总会嚷着说“不许倒,不许倒,留着下回我再吃。”
“勤俭节约,珍惜粮食”。代代相传的好家规家风,使我甚感欣慰深感幸福更感自豪。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