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薛 涛 杜勇清
通讯员 王学礼 赵雅文
昨天,淮阴区大润发超市,“武梅”果蔬专柜首日开张,500公斤“武梅”牌各式果蔬不到三个小时就全部售罄。
“武梅”是江苏省著名商标。在淮阴区棉花庄镇军田村,“武梅”果蔬进超市一炮打响,让商标注册人、武梅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掌门人”李建梅异常兴奋:“忙活了大半个月,能睡个踏实觉了。”
同样兴奋的还有李建梅的母亲刘桂兰、女儿金婷婷。自1987年以来的30年间,在刘桂兰带领下,祖孙三人相继创办了绿源辣椒种植合作社、武梅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幸福快车”家庭农场,搞辣椒制种、果蔬大棚和生态采摘,总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总投入1000多万元,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创业传奇。
母亲刘桂兰,第一代“女掌门”:千余元起家,千百次试验,辣椒制种畅销19省,带出徒弟30人,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
1987年,辣椒制种在淮阴还是个新鲜事。县里从各乡镇召集了51名党员,动员搞辣椒制种,每个大棚成本1050元。大伙大眼瞪小眼,不敢接茬。生性胆大的刘桂兰,靠着种山芋攒下的3000元资本第一个报了名。回到家,把辣椒制种的事一说,全家个个反对。但刘桂兰铁了心,撂下一句话:“要么苦个名,要么苦座坟!”
说干就干。灌溉缺水,刘桂兰一根扁担两只桶,从水塘到大棚,一天60趟。育种缺技术,刘桂兰请来技术员,拜师学艺。这一年,五分地大棚,刘桂兰净赚了两千元。在她的带动下,军田村11户农民搞起了辣椒制种。哪家没本钱,刘桂兰慷慨解囊,免费传授技术。
1992年,辣椒种子市场低迷。刘桂兰意识到,不更新换代不行。随后,她南下北上,全国各大红椒市场到处转,筛选优质“亲本”回来搞试验。“‘绿源3号’耗时最长,”刘桂兰说,为了培育出这个辣椒新品种,她和老伴做了上千次“亲本”组合试验,花了近3年时间。30年来,刘桂兰成功培育出“绿源1号”“绿源2号”“绿源3号”“红椒888”等辣椒新品种10多个,部分品种至今经久不衰,畅销国内19个省份,卖得最火的,一斤种子售价1500元。她带出的30名徒弟,陆续走上了辣椒制种的富裕路。
2008年,在辣椒制种基础上,刘桂兰在村里流转了600多亩土地,成立绿源辣椒种植合作社,搞商品椒种植。这年冬天,一场暴雪压趴了她1000多个大棚,损失200多万元。即便如此,刘桂兰没有退却。在地方政府和村民帮助下,她挺起腰杆,重新搭大棚、育种苗、种辣椒,用她的话说:“大棚可以被压趴,人心不能被打垮!”
年已七旬的刘桂兰,不仅没有被雪灾打垮,反倒是人越老越是跟辣椒较上了劲。“人这一辈子,就得活到老钻研到老,”刘桂兰说,她正在培育的一个新品辣椒种,很快就能上市,每斤售价保底3000元。
女儿李建梅,第二代“女掌门”:千余亩果蔬,百十个品种,每年为农民增收近3000万元,带动250户致富,被评为“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
“我妈做事,心狠,拼死苦。”母亲的奋斗历程,女儿李建梅打小就佩服,兄妹几个也懂事,白天上学,晚上做帮手,熬到夜里10点还不肯睡觉。
母亲敢闯会干的拼劲,在李建梅心里播下了种、扎下了根。1990年,高中毕业的李建梅回到军田,跟母亲学种地。(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